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1-02-16

吳煦斌似乎天生擁有如此出世的心和文字,但也有跡可尋。她的山野靈氣氤氳,其實來自彼時香港青年(也包括其父親)的朝氣,在其同代作家西西的名作《我城》與也是她的伴侶梁秉鈞(也斯)《雷聲與蟬鳴》《山水人物》等詩文中可得知,他們常常結伴探索香港的郊外與離島;同時,他們關心社會改革與文學嬗遞,致力於建設香港的精神自我。 (閱讀更多)

【無形.忘不鳥】記憶與和解:從食物到城市的博物志──讀杜杜的《飲食魔幻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2-10

最初出版於2005年,去年由香港文學館復刻再版的杜杜經典文集《飲食魔幻錄》,勞緯洛形容,此書不但是一部有關地方飲食的博物志,同時也是一部活化城市記憶的召喚書。故物重現,並體現在日常飲食中,是一份不想記起、卻又未敢忘記的深幽情緒,對於這座城市的一種奇特的愛。 (閱讀更多)

時代的詩——論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03

崑南經典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復刻,江俊豪除了剖析其複調小說的特質,更提到作為一種裝置式的小說,「是先知已設定一切萬物皆為重像,任君如何重置,是個人、是國家、是世界、是宇宙,最後仍回歸至個人。」歷史與文化最大的衝突,或許正是「遺忘」,而小說的復刻,又是歷史與文化、自我與政治的再次對話。 (閱讀更多)

曖昧的距離:讀顧城的〈遠和近〉

其他 | by 李敬恒 | 2021-02-04

顧城的詩作不單用字淺白、篇幅短小,而且蘊含複雜互動,呈現出飽滿張力,李敬恒則以〈遠和近〉為例,從「我」對「你」、「遠」和「近」、主觀與客觀的感受,細談顧城如何以短短六行文字,引發無盡曖昧不明與模稜兩可的猜想。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

東亞文藝之沈痾:超越人性的遲疑

其他 | by 盤柳儂 | 2025-10-22

《眾生相》:見眾生

影評 | by 亞C | 2025-10-21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