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 by 黃思朗 | 2020-11-30

求學不是求分數,教育理念更應著重的,是如何教導學生做一個「人」。在種種冰冷的制度背後,是要透過罰則來換取學生的絕對服從,抑或在制度裡加入人性化的處理,足以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走向。 (閱讀更多)

【香港話劇團《原則》】:真理在胸筆在手

劇評 | by 紅眼 | 2020-10-05

近日劇院重開,香港話劇團的《原則》載譽重演,雖為舊戲新演,不過,回望過去一年飽歷滄桑的香港社會,語境大有不同,劇中這一場由「撤回」新校規所引起的校園鬥爭,繼而激起教師請辭,學生罷課,再牽動家長、社會輿論及整個教育制度,一切都是那麼似曾相識、歷歷在目。校園是社會的縮影,但劇場亦是現實的橋樑,或者觀眾可以稍為抽離自身,嘗試理解另外一方的想法。如劇中所言,可以討厭,但不要仇視,可以批評,但不要批鬥。時勢再險惡,都不要離棄民主與自由的基礎。 (閱讀更多)

【二十一世紀極權】《暴政史》書摘

其他 | by 轉載 | 2020-09-25

由於缺乏約束,專制政府權力會不可避免地愈來愈自我膨脹,這也一定會在警察權力和秘密行為的擴張上顯示出來。 (閱讀更多)

【檔案的歷史】「『非歷史』- 檔案作為繞途」展覽前言

理論 | by 鄭秀慧 | 2020-09-25

繞途在班雅明的論述中是一種逃生口。真相只能在逃離常規的方法論時才被發現。 (閱讀更多)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怎樣在遊戲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評Disco Elysium

其他 | by Altia  | 2020-09-24

Disco Elysium也是一隻沒有選擇的遊戲。之所以這樣說,源於玩家幾乎無法改變整座城市的現實。 (閱讀更多)

《致莎瑪:敘利亞家書》:拍攝紀錄片可以訴諸個人情感嗎?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9-22

一般來說,新聞或紀錄片都會盡量減少個人色彩,《致莎瑪》顯然不是這種紀錄片,電影名稱本來就是帶有濃厚個人感情色彩的標示,觀眾更似是在讀一封導演寫給尚未長大的女兒的信,無可避免被溢出的情感捲進去。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