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評《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是文字之書,也是一部視覺之書,編輯策劃的痕跡歷歷在目。來到續集,天地更廣闊了,今昔之間、街巷之間,還有無窮故事,只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幸好有書與文學,提醒我們路是怎樣走過來。 (閱讀更多)
疫難當頭,寫作的力量似乎微乎其微,何福仁卻嘗試各種寫法,表現「瘟疫」這個主題,嚴瀚欽評何福仁的新詩集《愛在瘟疫時》,認為它讓所書寫的主要對象與更多他者產生聯繫,在詩歌寫作的路上探索更多的逃逸路線。 (閱讀更多)
近年在台灣出版的《緬甸詩人的故事書》,關於緬甸詩歌的紀錄片和中文評論,都讓讀者對當代緬甸詩歌有一定的了解。但過去其它地區有沒有中譯緬甸詩選的出版呢?宋子江最近進行了相關的蒐集,發現了兩本詩選值得一談,並可從中了解緬甸詩歌過去的左翼面向。 (閱讀更多)
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寫作,也有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喜歡寫作。她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說看到她眼裡有光,她知道小卡片上的這一句話,足夠讓她記住很久,亦足夠成為她日後的寫作道路上的點點亮光。這一刻,因為這句話,她不自禁再次衷心盼望,無論有沒有人看見都好,希望將來有更多人可以為着自己喜歡的物事,默默地、持續地閃閃發光。 (閱讀更多)
除了記得飲水,今日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鮮浪潮焦點影人系列「銅橋鐵馬剛柔逼直 —— 劉家良傑作展」延期多時再度重開,而正正在這一年,香港確實湧現一股武俠風潮再起之勢。不少人重新習武,回頭探尋俠義之道,在當下這個憂困時勢裡,與其守株待兔、萎頓消沉,我們所缺少的,就是渾忘已久的崇武健體、自我修行的情懷。個人即集體,兄弟登山,各自修行,而修行已不再指向苦幹發跡的個人主義,而是作為集體參與的信念,呼應著另外一種香港當代社會價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