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無形》以「效應」為題,書寫大時代裡的各種小觀察。盧卓倫的短篇小說〈模仿者〉寫一段校園青春奇遇,每天出現在主角面前的同學,猶如影子般存在,直到某天她了結自己的生命。一切看似如常,但當影子消失,肉身從哪裡來,亦往哪裡去。 (閱讀更多)
廣東歌詞,是香港人最積極參與討論或批判的一種文學形式,有見及此,也喜逢廣東歌突然復興重生,身為填詞人的小克,在這個新專欄就跟讀者輕鬆淺談填詞,分享或許只有廣東填詞人才知道的技巧、常識、習慣、趣聞等。 (閱讀更多)
邊際效應、羊群效應、馬太效應、蝴蝶效應……網上一搜,諸種效應撲面來,但黃志華要說的「節點斷開效應」,卻是於研究粵語歌協音理論時,把某種協音現象作此命名。所謂「節點斷開」,是由於受詞句句讀或者音樂節拍的影響,使一個詞句或樂句內部某個節點有斷開的感覺,當有這種斷開的感覺,就彷彿斷成兩個小句,更因為句與句之間不存在節點,故此那個斷開的節點也像是變得不存在。 (閱讀更多)
醫學之中,有所謂「安慰劑」的藥物,以心理作用對患者產生療效。陳芷盈的短篇小說則以心理治療藥物「忘情水」為例,形容服用一定劑量後,可將人類情感淡化,消除創傷記憶中的情感傷痛。或許也呼應著當下這個人人都疑似感染,活在隔離時代下的無形恐懼。 (閱讀更多)
五口傳來詩作〈懺悔錄〉與絮語,藉此表達自己、抒發情感。寫詩越多,越覺迷茫,越是想表達幽微、複雜的情感,越需要琢磨用字,和內省自己的存在和心靈,就像把某部分的自己,交託給了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