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社區"

【亞洲讀劇節:尋找春天】——透視各地民眾的苦難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30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老友記變身花孩子 放肆玩樂跳出彩虹:記十八有藝「身體年輪」《一、二…二個半》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3-11-20

西貢市中心有座廢棄村校,近年被活化成為文娛康樂中心,《一、二…二個半》演出當日,連日大雨洗滌過後天空久違地放晴,在不加鎖舞踊館的年輕人引領下,一群長者穿上五彩繽紛的童趣服裝粉墨登場,讓村校變身為一座彩虹色的遊樂場,也令人想起老一輩成長的年代,曾有一群充滿活力和理想的花孩子,在大地上高唱愛與和平之歌。

「MIKI HO 人人畫社」展覽——以藝術展現弱勢力量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8-03

藝術、深水埗與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看似毫不相關,年輕插畫家MIKI HO卻在她的「人人畫社」創作展覽之中,以插畫作品將深水埗社區與SEN學童連結起來。MIKI表示,她希望透過作品「以弱呈強」,呈現在「弱勢」、「邊緣」群體當中,蘊藏着的強大能量,展示它們在主流敘述中不被看見的面貌。

在變幻之中保存真實——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6-01

老店倒閉了,街道的招牌變換了,霓虹燈牌拆了下來,整個社區也可以被重建,所有記憶都仿似再無憑藉。當人們每天都在電視裡放聲高呼香港故事,她卻走進富德樓,開辦小小的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收藏超過二百本地區出版刊物。在這裡她不談「香港」,只講社區。在這些地區出版中,她看見人在此地生活的真實面貌。

【無形.中過又如何】面向社區,混沌裡重新發現——訪「2022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策展團隊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10-13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今屆香港的四個展覽場地選址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中環與尖沙咀的天星碼頭進行,並以「集籽種城」作為主題,集合五十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共同探索我城未來的方向。今屆策展團隊的其中四位成員何尚衡、盧韻淇、徐卓華與龍文菁,除了分享在碼頭舉辦「雙年展」的原因,也從「Resilience」蘊含的意義,談及今屆參展作品如何體現城市的韌性。

時代遍地磚瓦,銀髮族跳老舞:評十八有藝「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2-10-17

受不加鎖舞踊館(Unlock)邀請,得以到牛池灣文娛中心,觀賞一班長者跳舞。劇場入得多,現代舞也看不少,看長者跳現代舞可是第一次。向來破格的 Unlock 繼續深耕社區,製作由康文署主辦、西貢區議會贊助的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進場之時,收到一貫精緻的場刊之餘,還有一盒錄音帶,輯錄了一眾長者的聲音故事,以及聲音藝術家劉曉江為他們創作的音樂,令人驚喜非常,想趕快到鴨寮街買二手卡式機試聽。長者與現代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花巧的 add-on 以外,作品主體怎樣呈現兩者之間的化學作用實在令人期待。

《幻愛》社區放映遭「放蛇」 47 人「犯聚」一年後獲撤控 周冠威:仍是不公義的示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9

時任油尖旺區議員朱江瑋去年在辦事處舉行《幻愛》電影放映會,其間警方及食環署採取聯合行動,向在場 47 人發限聚令告票,包括導演周冠威。朱江瑋上周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全數參加者已獲撤控,已交罰款人士亦獲退還罰款。他批評部門上演「大龍鳳」但無人道歉。

創造自己玩的空間,遊樂場連繫社區——訪《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樊樂怡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2-24

香港的遊樂場常常予人感覺單一,設計概念千篇一律,從事城市研究和藝術策劃的樊樂怡,卻花上長達五年時間,重新整理本地遊樂場的發展脈絡,去年輯錄成書,分成兩冊限量出版的《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瞬間售完,是其探索研究之旅的成果,也讓街坊藉著對遊樂場的共同回憶,重新連繫。

凝視廢墟,拾遺海島頹美:《無映之地》觀影筆記

評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古本森(Benson Koo)執導的《無映之地》,以詩化鏡頭細訴這間 1931 年開業,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香江舊戲院,淪為滄海遺珠的鄉城況味。電影在長洲進行社區放映﹐與主流院線相比,呈現出一種「不及格」的脫序、草根、地痞體驗,正正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活力和好玩之處。

【文藝Follow me】帶一本專屬深水埗人的護照逛社區——《深水埗社區手帳》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22

疫情之下無得去旅行,不如在香港來個本地遊。社區組織「深水埗康樂社區」成員Lip、阿醜及KK最近制作了一本《深水埗社區手帳》,內設30條深水埗相關問題,附一份手繪深水埗地圖,為大家提供六個不同面向的「深」度遊。

【文藝Follow me】種一棵樹落地生根——訪《樹心邊.新蒲崗》唐睿、鄧小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8

你可曾試過於炎熱的夏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向一棵大樹祈福,或者撿過一片落葉回家當書籤?香港每一個社區總有一些蓊鬱大樹陪你走過一段路,在葉落花開間,你長大了,樹木依然蒼翠如故,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以植物書寫新蒲崗,書寫人對一個社區的印象與記憶。

【文藝Follow me】一間書店 七位店長 七個主題 訪「七份一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1

每個人都有一個書店夢,在自己的書店賣自己愛看的書,文學、心理、建築、攝影⋯⋯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書店,真的需要很多金。James(莊國棟)於是開了「七份一書店」,讓那些有書店夢的人成為書店七份一的持有人,把自己家裏的書櫃搬出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愛書。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文藝Follow me】開「半杯寮」以半杯水的態度感受社區 李維怡的「中年危機」:做個開舖的蠢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10

穿過大南街一間間純白色外牆、或灰色石屎牆的Cafe,來到南昌街交界的路口,左邊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店舖,門口放著一架零食車,店舖招牌上大大的「半杯寮」三字旁邊,是人手噴上的「休息」、「自修」等字眼。推門內進,左方有一個書櫃,牆上掛著寄賣的飾物;右方有一個木板圍間出來的小角落,角落裏有一張桌子供人自修、工作;門的正前方有一茶几,「半杯寮」店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就坐在茶几前悠然地泡著茶,抬頭問:「你要喝一杯嗎?」

【文藝Follow me】香港首間紀錄片概念店「Since Concept Store」 走入社區的導演——訪黃肇邦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05

黃肇邦拍紀錄片拍了十年,三部長片《子非魚》、《伴生》、《3cm》走入香港的基層及邊緣群體,紀錄片然後反映出他們面對的困難。2020年香港遭受疫情、國安法夾擊,經濟不景氣,人們情緒都不好過。

【文藝follow me】木棉飄絮 人樹相依——訪南豐紗廠《幸會木棉》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15

每年三到四月是木棉樹開花季節,必伴隨木棉飄絮,白棉內藏種子隨飛而起,積累在地上猶如落雪。可是人們大多數不領情,嫌木棉弄污行人路。從木棉的衣、食、住、行四大功用,以及作家陳慧的《木棉情書》,構成了南豐紗廠的《幸會木棉》展覽,展示荃灣人樹共生社區的可能。

【已讀不回#32】鄧小樺:香港是我們的地方:陳智德《地文誌》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2-05

面對「發展才是硬道理」,「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香港人的執著要透過香港文學來表達!從陳智德嘅《地文誌》裡面種種對香港過去光景嘅敍述,尋回香港人嘅記憶,對抗官方敍事!而更重要嘅係,我哋點樣通過共同記憶,成為「香港人」?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陳智德 #陳滅 #地文誌 #地方 #香港文學 #社區文學 #歷史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深水埗小店聚義--我們可以為社區做甚麼?」座談紀錄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0-10-22

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為當區帶來更多人流,同時也令地租地價飆升,店鋪租金的急劇上升,令人擔心這個舊區會否變得中產化。十二位進駐深水埗的小店店主,與鄧小樺及當區區議員李庭豐上月齊集合舍,以「深水埗小店聚義--我們可以為社區做甚麼?」為主題,嘗試以不同角度作為切入點,藉此尋找一個抗衡大地主的其他出路。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專輯前言:新舊交界,文青經濟下的壓力與生機,居民與文化組織眼中的多元色彩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2

如果說這一輪的深水埗議題,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認識框架,至少有二:在香港的社區議題中,出現新的社區持份者—「年輕文化經濟創業者」,令本來「居民」VS「重建財團/政府」的角力想像變得更為多元;在舊區重建的時間段方面,可拆解為細緻多樣的時間段去理解,在開始收樓與整體重建成豪宅群或酒店群的終結點之間,只要延長數年時間,還是可以有新的東西、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那並不止是金錢上的意義,我們的城巿也許很需要這樣的喘息與慈悲。深水埗的多元面貌,平面的廣面與縱面的深度,或者你也是時候知道。進來深處看看。

【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無形.逃】碧波押404︰抵抗與重生,人人皆是藝術家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7-11

六月午後,不時有烏雲蓄勢湧起,蟲豸在低氣壓中提早出沒;今年六月,很可能是碧波押——這塊在油麻地佇足三年多的社區藝術空間——最後運作的時光。去年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因「場地未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為由,不再予碧波押續約。現今就如黃碧雲所寫的︰「甚麼條例,愈收愈緊,地方都關了。碧波押要關了,賴死到六月底。」「賴死」二字,使盡全力。

【教育侏羅紀】校服︰我們都是這樣著過來的

教育侏羅紀 | by Nathanael | 2019-06-25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盡快成為大人,每天「變身」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後來長大了,換過一季又一季、一櫃又一櫃衣服,校服的樣子卻是愈來愈清晰——「校服怎麼可以這樣便宜?」「袖子的設計原來這麼實用」「穿在身上好舒服啊」。「有些家長隔了一段日子後回來問我們,為甚麼校服縮水了呢?量了一下尺寸我就說,衣服沒有縮水,是小朋友長高了。」維多利校服公司在荃灣屹立超過20年,店長丁小姐的人情味,也是不少學生校園記憶的一部份。

瞓街不可以嗎?——《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6-20

早於2013年,現為建築設計師的黃思琪(Louise)便開始研究無家社群,當時仍是園境建築設計學生的她,對於露宿者如何利用公共空間,以及與周遭社區之關係很感興趣。直到2015年,她將這套研究帶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在李欣琪(Yanki)和Sara的指導下,親身走進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不從政策角度分析無家者,而是針對他們的設計技能進行研究,並統稱他們為「自建社群」(Self-build) 。研究在2018年結集成《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歸根結底也是在叩問一個家的定義,「住在街上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live on the street?)」

我的觀塘A—P

散文 | by 茹國烈 | 2019-03-01

2006年,政府宣布觀塘重建,作為在觀塘長大的孩子,我寫了這文放在blog 上。十三年後的今天,聽說說裕民坊要拆卸了。翻出來大家分享一下。

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服務社區,人人都是策展人

藝評 | by 丁穎茵 | 2018-12-02

如何建設理想社區?答案或許人言人殊︰有人相信社區少不了街坊交流的聚腳點,有人認為社區必須提供顧及長者與孩童需要的服務,也有人提議成立流動市集支持本地自家製產品。大抵沒有人想到一所鄰里博物館也可以對社區有所貢獻。平情而論,誰需要一座博物館收藏家裡藏不少了的陳年舊物?街頭巷尾的舊故事又何以改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