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早前爆出「N號房事件」,男犯人涉嫌威逼女性攝製淫穢影像,並以匿名方式在社交媒體軟件 Telegram 招收近26萬會員付費觀看。虛詞編輯部挑選相關書籍,作者來自不同國家,種類橫跨文學、理論,藉書本與知識深化讀者對各地性暴力和女性處境的了解。
大館當代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題目對香港人來說聽起來十分聳動,策展人Susanne Pfeffer在概述裡表明這個展覽要探討的,是結構的暴力。談性別的暴力好像離不開女性主義思潮,籠統地說,女性主義至少經歷了三波轉折,同志運動和酷兒理論亦不斷發展,故此,即便是性別論述也能有多種立場和切入點,慶幸的是,從藝術品中不難看出藝術家各自的定位和觀點。
顧長衛在談及其作品《孔雀》時也說,他之所以會選擇以那段歲月作為表述,原因在於觸動了內在的感受、經驗。在故事中的人物、社會環境被靜置在70年代的遙遠記憶中,但對這一代從該時期長成的人(第五代導演)來說,卻是相當熟悉的。像是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侯詠的《茉莉花開》、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等,都不約而同地回望了相同的歷史記憶。
若不是和友人合教了一科創意產業,加上自己正在學韓語,對甚麼K-pop、韓劇,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更別說一天到黑開著韓語電視。今年夏天,我的韓語電視台開始播放Produce 48(PD48),一個南韓Mnet製作的大型選秀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