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 2024-11-18

「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裡的這句話,正是農業生活的寫照。然而,現代社會裡,流動成為生活的必要,城市化則構成了另一種遊牧;於是我們不只與大自然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顯得更為陌生;然後才發現,愛與自由,似乎也變得愈來愈難。台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出現,就彷似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讓我們知道世上還有一撮人仍然熱愛著這遍土地,並願意不辭勞苦地通過藝術等方法,把這份熱宣揚出去。自2009年台灣鋼琴家陳冠宇首次在池上稻田上演出開始,這個位於台東的鄉縣便被聚焦在兩岸三地文藝圈的鎂光燈下。今屆藝術節邀請到來自台東長濱國中的「海子樂團」、歌手許富凱、金曲歌后田馥甄。田馥甄在雨中一共為池上觀眾獻唱了12首流行曲。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蔣勳,及其學生亦是台灣知名藝術家曾永玲和董承濂,聯合舉辦的《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 (閱讀更多)

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 2024 展出17組本地與海外設計師的裝置與展覽 由外而內探索設計未知的可能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全城年度設計盛事,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在中環PMQ元創方舉行。deTour 每屆都選定一個不同的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策展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展示本港和海外創意作品的裝置和展覽、互動工作坊、設計講座等。此外,亦會為學生和公眾人士安排的導賞團。deTour 2024的主題是「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設計一直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則從心理學家埃里希 · 佛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出發,探問設計可以如何使人從擁有達至存有。 (閱讀更多)

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展 《區凱琳:繪畫的理由》 以藝術創作 「關懷自身」 ,實踐傅柯 「存在的美學」 「繪畫,不只是實物,它永遠是概念上未完滿的行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香港畫家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人展覽《區凱琳:繪畫的理由》,她曾獲2000年諾基亞藝術獎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項–青年獎項(視覺藝術)。此次展覽整理及挑選三十多幅區氏不同時期的畫作,觸及二十年來的創作面向,以繪畫來辯證「繪畫的理由」。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最新系列《沉思在隱密的房子》(2021-2024)和《質數或不完美的正方形》(2024)。區凱琳透過這次的展覽探問藝術創作與「關懷自身」的相互關係。「如果畫家並沒有憑藉自己的畫作而轉化,為何仍要繼續畫?」法國哲學家傅柯認為,權力無處不在,它既蘊含「禁錮」、「紀律」、「正常化」等陰謀機制,也有正面與積極的生產性功能。主體透過自身所從屬的技術機制,實現其自由選擇,並可以到自己所意欲成為的存在狀態,將權力的積極生產面與主體性相呼應,即可實現「存在的美學」(aesthetics of existence)。 (閱讀更多)

一畢業就等於失業? 美國調查列出十大畢業後前景最差的學科 藝文學系佔半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據《CNBC》報導,美國金融公司Bankrate就根據畢業後的薪金、失業率等數據,列出大學畢業後前景最差的10個大學科,當中藝文學科佔半數。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數據顯示,「工作室藝術」和「視覺和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收入低於高中畢業生,且失業率高達4.6%,被評為最不具價值的大學科系。「學位貶值」是全球現象,香港亦不例外。據2022年由政府統計處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位的「95後」平均月入較1994年同等學歷「70後」更低。研究同時發現,本港過去20年大學學歷勞工供應不斷增加,惟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亦不斷上升。從《CNBC》報導的數據中,第二個可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藝文科系對社會結構而言需求偏低,藝文學系的畢業生普遍需要面臨畢業後沒有直接對應的專門職業的難題。 (閱讀更多)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離世,享年8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5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楳図かずお),近日由日本株式会社小学館釋出消息,大師於10月28日不幸離世,享年88歲。他以獨特筆法和驚悚氣氛開啟日本恐怖漫畫新時代,奠定了他恐怖大師的地位。小學館刊發新聞稿,文中小學館表示:「楳圖一雄老師不僅在恐怖、搞笑、科幻、漫畫等各式領域留下革命性的作品,包含電影製作、以及『楳圖一雄大美術展』中展出的 101 幅創作,持續各種超越漫畫表現手法的挑戰。對於老師生前的各種功績與貢獻,我們由衷表達敬意,並且致上最深的哀悼。」 (閱讀更多)

「花樹留聲:詩性歌詞創作計劃」成果音樂會將於11月舉行 向香港已故詩人致敬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8

「花樹留聲:詩性歌詞創作計劃」是一項將文學與音樂交織的創作實驗,旨在向香港已故的詩人馬覺、梁秉鈞、蔡炎培和戴天致敬。這個計劃不僅是對詩句的回顧,更是一次對詩性文字及其演繹方式的探索。在這個特別的創作計劃中,四位當代活躍的詩人與四位獨立的音樂人攜手合作,推出多元化的音樂及歌詞作品。每對組合的創作都試圖尋求新穎的表達形式,為傳統詩詞注入現代的音樂元素,旨在向前輩致以最真摯的敬意,並激發觀眾對詩歌與音樂的共鳴。此次音樂會由策展人池荒懸與雷暐樂策劃,將邀請Peterson作為暖場嘉賓。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07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0-31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