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來生的往生:《破地獄》的生死探究

影評 | by  言水 | 2024-11-20

看過破地獄,認為這是這年香港最佳主流電影。當中對林林總總議題的探討,如傳統行業兩性不平等、同性伴侶於法律上無異於陌生人、走或留、甚或宗教等議題,電影中均恰到好處,不喧賓奪主——即生死之命題。


一、死


最深刻的畫面莫過於身為救護員的文玥替病人心肺復甦,緊接著她與隊員做愛的一幕。「佛洛伊德提及人有死的本能,而性愛恐怕是最接近死亡的一種儀式,高潮的瞬間我們好像失去了自我,理性無法在此生存,同時感到一種精力的衰亡。」① 人死不可復生,死亡的不可逆轉使文玥悔疚,繼而以復甦恆速的節奏化作性的動態,但願能消弭一切的煩囂,源自殞落生命的困頓。由是可見,那生死的不可割捨甚至連結,恍如於生牽引死,一場逆向的破地獄,將我們從傷痛中解放;正因死亡不為我們所樂見,我們卻具有死亡的本能。死亡總為人所恐懼,但若沒有了死,我們卻不再是活著的我們。


而破地獄可是渡化逝者?正因藉殯儀而營造一場安詳的死亡,才可使人得到存在的理由:我們為著自身安寧的死而神聖化死亡,藉此聊解面對死亡的未知。其實所有的繁文縟節,皆是徒勞。女人齕齪不可作法,何必執著?有時做甚麼,如何做,並不影響那撫平內心深處的作用。不論如甄小姐保留亡兒的軀,或是文哥忍痛下葬的妻子,皆是令在世之人釋懷的媒介,又何必拘泥性別儀式?電影藉對死亡與社會對死亡敬而遠之的觀念的映照,及此令集體潛意識避諱死亡而做的眾生相皆有刻劃,是香港主流電影少有願意探索此類命題的的作品。


我們終將死亡,但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安詳的死,如電影主題曲《普渡眾生》中「分岔的走馬路返看人生/大概超出命運」之境。這種悸悸不安使人絕口不提死亡,可面對身邊人逝亡時,總需面對逝去的生命。正因如此,我們是否應掌握我們所可掌握的——擁抱死亡,擁抱活著,擁抱安寧,擁抱混沌?


二、生


希臘愛神厄洛斯 (Eros) 總離不開界限 (boundaries)。或者說,愛神自身便是不可逾越的界限。② 身為人父的文哥於生時不對子女說愛,正因其所愛總無法跨越生者的包袱,道出一句三字言,竟變得如斯不可承受,正因我們揹著傳統倫理的包袱。死亡似乎能解決一切生時之怨,我們多視死亡為災難,而破鏡重圓的安寧正為我們所求,於是我們端出愛憐與悲憫,是以當作自身生存的贖罪券。說到底,我們認為死的自由過於無邊,甚或躍出沙特之思:人被命定自由(Me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以外。不自由的自由使我們恐懼,正因我們失去選擇路途的自主性。面對此一窘境,瀕死之人寬恕他人,他人向逝者懺悔⋯「我唔係一個會講『我愛你』嘅老竇,但我從來都冇覺得你丟我架。」中國人的面子思維,正為了保全集體維繫界限的權力,如巴特勒 (Judith Butler) 之說,在社會建構中我們成為既定的群體,卻從不探索、拷問自身的潛意識,因而「我愛你」「對不起」「原諒我」之言就如抖落的香灰,埋沒於滿載傳統的大醬缸裏頭。


三、破鏡


而社會的傳統(不幸地)總不限於對死的畏懼,更規限著活人的自由,以致我們陷入一個個囹圄般的地獄。沙特說「他人即地獄」:「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也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③ 文哥終其一生離不開口的「祖師爺」,正是承襲集體的框限使然,令郭家漸次陷入生者攢積的地獄——志斌因喃嘸傳男不傳女平生被困紅磡;文玥更像是內化了父親之於家庭的觀念,言談習以流於含蓄隱晦,如在父親出門前故意躲在廁所之內、面對與父親的裂痕,卻不願與父親傾談;文哥因自己的祖上皆是如此,而成為一個不說愛、拘謹的中國大男人父親⋯對彼此的不滿,正源自於無法彰顯自身生命的自由,而強迫(被)寄人籬下的悲哀。「嗰個屋企我係有份,但嗰個係阿爸屋企,我老婆同埋我仔嗰個先係我屋企。」從志斌的遭遇,以致他願擇善固執,為孩子讀書而移民澳洲,只冀望兒子可追尋自身所欲,而並非如他一般過著成為他人客體的人生。而道生橫空出世,似是著郭家的一趟破地獄,也是破鏡重圓 (reconciliation) 的契機,使「一家之主」文哥於中風後在信中反思自身被傳統蠶食,以及對子女亦可破鏡重圓的期許。當道生於靈堂宣布文哥決定由志斌與文玥共同進行儀式的遺願時,眾行家頓時耍手擰頭、憤然離場,多少反映了在社會傳統觀念下,我們感覺「他人即地獄」,卻渾然不知我們自身正陷於其中,更遑論家家戶戶每一本難念的經。


四、駐足與渡化


可必須提的是,結尾「畫公仔畫出腸」,點明主旨,以車喻人生,鏡頭由近至遠的維港兩岸等等畫面湧現,才記起這是商業片。因縱觀戲中,並無香港電影常見的「喊位」,而是以不同殯儀個案鋪墊出各人生命中的千瘡百孔,繼而爆發於結局「翩翩起一支最後沒明日的舞」的震撼,相信該幕亦教不少人流淚。若電影完結在玥破地獄噴火躍起一刻,我想這一點留白會使這家人的故事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省略號,教我們思考回味,而並非硬謅圓滑的結局。但或許我們都喜愛完滿的結尾,戲如人生,正好呼應了,我們多麼渴求好好的死,而人生的種種,亦為此一大限而時時體現。


見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亦引片尾白居易的《自覺二首》,我卻於觀影後想起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遜(Emily Dickinson) 的〈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詩句中由徘徊塵間,遠離夕陽,從主體變為客體,再經牽引的天地解困;如披上法衣的喃嘸師傅兜轉於瓦片之外、破瓦帶劍、躍過雄火、攜逝者脫離地獄、放下塵世、通往輪迴之路:


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

他體貼地為我停佇

馬車上只有我倆

以及永恆


緩緩前行——深知何需倉促

我也只能

放下俗務,拋卻閒情

因他如此殷切


我們行經校園,孩童嬉鬧

下課之時——牽手成圈

行經田野,麥熟凝望

行經——夕陽西沈


亦或夕陽行經我們,飄逝而去?

露滴顫曳,冷冽寒逼

而我長裙薄如蟬翼,輕若蛛絲

面紗唯絲


馬車暫停,眼前一舍

如地微湧

屋頂難辨

飛檐入地


曾幾何時,百年已逝

卻似一日未盡

回首當初雖度——馬首

終究迎向永恆 ④


面對暖喣夕陽下稻穗的金黃與冷冽寒風和露水,死亡的馬首行於走馬路,牽引我們別過人生陰晴圓缺而迎向永恆。正因死亡存在,才彰顯生命的完整。而電影朝觀眾訴說的是:在生一隅的我們,面對進行著的世界,誓可渡化自身,破自生的地獄。


註釋:

  1. 大世界爽報 - 【搗陰爆屌】發爛辭 淫亂是一種生活

  2. Anne Carson, Eros the Bittersweet

  3. 第446頁 - 讀書筆記 - 存在與虛無 - 豆瓣

  4. Our Narratives - 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艾彌麗 . 狄金遜 (1830-1886)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0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