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寄生族》不是甚麼5D電影,卻從頭到尾散發著濃烈氣味。主角一家四口無業,擠在一個半地下室裡,屋外天天有醉漢撒尿,晚上全屋的蟑螂都跑出來開派對。氣窗邊一直晾著幾隻襪子,久久沒有收起,可以想見那潮濕滯悶的房子每分鐘都在釀著霉臭味。 (閱讀更多)
六月是多事之秋,七月看來也不會太平靜。月來港事,瞬息萬變,特首位高事忙,日理萬機,恐怕百忙中忘記了重要事情,茲具列要事十項如下,藉供備忘,事關香港前途,懇請特首抽空細讀。 (閱讀更多)
今次反修例運動的特點之一是沒有大台。「沒有大台」的其中一個含義是沒有人或組織能夠號召及領導參與者撤或留,參與者要自行判斷撤或留,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和責任。反之,如果有大台,大台就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閱讀更多)
羅孚編訂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迄今仍是研究香港掌故、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讀物;那麼保留了羅孚編輯特色,輯錄的繁體版《讀書隨筆》,又有甚麼值得我們細讀的地方? (閱讀更多)
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正如本書在〈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提出:「本土不等於與他者割離,亦不等於對自身的完全肯定」;〈導論二:流動與根著〉一再提出對「無根」的認清以及「根著」的無力,然而,「在種種負面因素以外,流動,某程度也作為根著不可能之時的出路,或流動本身也是根著所創造出的新可能:我們何妨自停留的一點上出發,承接香港文化既有的前衛、多元,自由往復,也許終可接近『根著』的真正可能」,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回顧、論述戰後至二千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