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by 沐羽 | 2020-06-16

對於近日鬧得很大的《迴響》報導,沐羽quote了其中五段,說明訪問內容如何論點論據切開,並從這本出師未捷又連續點起火頭的粵語文學期刊,延伸個人看法。 (閱讀更多)

【粵語文學期刊】「風吹皇帝褲」下的官話和香港文學

時評 | by 李薇婷 | 2020-06-16

根本宜家已經去到一開始就用普通話黎教書寫啦,你仲排斥承認自己母語係粵語、書寫粵音中文既香港作家? (閱讀更多)

「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藝評——一枝紅梅兩世情

藝評 | by 余文翰 | 2020-06-13

由鄧小樺、石俊言策劃的文學視藝合作展「木每雙生」不久前落幕,六位本地詩人分別為《再世紅梅記》的六折戲量身訂製,用詩的形式來詮釋、再造這部膾炙人口的粵劇。細讀余文翰這篇藝評,仿如身歷其中。 (閱讀更多)

生死愛欲,稀鬆平常:從日常之中遇見《叔·叔》

影評 | by 王樂儀 | 2020-06-10

《叔》打開了很多關係,但並沒有一一解決,反而讓它們平坦地、靜靜地攤開。阿清躺在床上睜開眼,靜靜看著阿柏的背影;阿永輕聲的敲門要阿海把音量收細;阿海微微蜷曲身子,就側躺在床上照著少量的光;以及最後阿柏緩緩步入教堂,坐下來,嘴唇震動,想哭,未哭出來,就這樣完結。作為觀眾,總想責備導演的殘忍,傷害藏在各細微之處,無法處理。 (閱讀更多)

是舊痛,也是新傷—《5月35日》 對香港人的多重意義

劇評 | by 余是說 | 2021-09-24

曾經,64對新一代年青人而言,是久遠的歷史;不過經歷了這360天,當塵封的歷史又再血淋淋地展現眼前時,六四的血債也同時觸動我們這代人心中的傷疤。「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有光之處,就有同路人。 (閱讀更多)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無痛斷捨離》:作為人的痛苦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1-09-24

所有的「無痛」,其實都是人面對無法承受的痛苦,而選擇了謊言的故事。電影能夠讓不同看法的人都找到認同,乃是因為它選擇了一個說謊者的角度,而又能辯證地揭示出背後的真實。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