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麵,可能是不少「孤獨的美食家」吃得最安心的選擇。如朱嘉榮所說,拉麵宜獨食,不怕不自在,日本的拉麵店連下單都在自動售票機購買,有些甚至沒有人帶位,不用擔心說「一位」的尷尬,也不怕有些食店沒有一人座位,承受別人目光。 (閱讀更多)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閱讀更多)
牛津英語詞典對comfort food的釋義是「讓人感到安慰或舒適的食物」,言肇生認為,一杯Grog,像一種溫暖的藥。Grog原來也曾是大航海時期一種為解決海軍食水問題需發明的飲品,如他所言,「酒精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喝下的,跟一切療癒食物一樣不健康,甚至可能致命,但有時必須。」 (閱讀更多)
常聽人提出要「做自己」,但王樂儀反思,我們在高舉個人價值的時候,究竟在容許甚麼人做自己,同時又在禁止甚麼人做自己。特別是「做自己」這個其實頗符合資本主義的計謀的概念,它所揭示的,難免是階級、文化背景、性別、權力等界線。 (閱讀更多)
位於元朗「雞地」的生活書社,曾經賣文學書、社科書、哲學書,也賣元朗醬油,但最終都守不住了,五月起,生活書社將停業,王証恒引Penelope Fitzgerald的小說《書店》悼念,開書店或注定是個悲劇,但悲劇的意義不在於失敗,而是明知失敗,仍去行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