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的碎片》為香港年輕文學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他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目光,遊走於城市的兩極,寫著我們城巿的沉重現實。這位「彷彿天外飛來,而且只是剛剛起步」的作家,引來了各方的專序與書評,朗天從他的片段表達會想起德國哲學家諾華利斯,謝曉虹認為書中的人臉碎片有著巴特勒的「危脆性」,鄧小樺則認為小說的社會關懷是超越現實和存在之上,葉嘉詠從宗教書寫的角度理解其人文精神,而鄧皓天不禁把周丹楓和卡夫卡的樣貌自然聯繫,並想到韓炳哲的《倦怠社會》。「虛詞」編輯部以此結集成輯,並收入周丹楓的訪問文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其筆下的碎片社會,以及當中每張面孔背後的空洞心靈。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昨晚(22日)舉行網上頒獎禮,合共頒發 25 個獎項表揚本地藝術家或團體的成就,以及推動藝術發展的貢獻。著名作家西西(張彥)榮獲「終身成就獎」的最高榮譽,而「傑出藝術貢獻獎」則由實驗藝術家榮念曾、知名作家董橋,以及舞蹈家梅卓燕同時獲得。另外,謝曉虹憑《無遮鬼》奪得「藝術家年獎」,蘇苑姍則憑《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奪得「藝術新秀獎」。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但世道荒謬,魔幻何以寫實?紅眼形容,《無遮鬼》交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讓魔幻寫實逐漸走向失實。賴展堂則認為,其魔幻筆法東歪西倒,更見文學與政治、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張力,而文學與人的關係必然在某個當下的交感與頓悟中微弱地顯露。誠如專訪之中,謝曉虹本人所說:「我覺得,我只是用一些方法嘗試去接近我經驗過的那件事。」
謝曉虹的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魔幻與現實交錯,環環相扣,既日常而又超越常理,在曖昧的寫實氛圍中,教授Q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卻藏著「機器造夢人」的反抗意志,魔幻背後,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李卓謙筆訪謝曉虹,談其新作《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裡「教授Q」一角的身世,有人覺得他是墜落之惡,亦有人感嘆他是可憐人。再談謝曉虹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以及「機器造夢人」背後所藏著的反抗意志,這都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在苦痛的時代裡,「我們竟還活著,不懂安慰」,謝曉虹在序裡形容《渡日若渡海》是對他人痛苦的體察,在與李智良的訪問中,他表達了「向他人傾出」的欲望,在勞緯洛的閱讀札記中,他說寫作成為照見自身及他者的療癒過程。或許在一切關於寫作與時代的焦慮與懷疑中,仍然要信守的,是接近他人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