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日常"

蕭競聰展覽《不棄的日常 造形一家親》 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民間小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1

由裝置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蕭競聰、姚妙麗、民間博物館計劃共同策劃,翻箱倒籠,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床下底珍藏。包括有全新小包即棄紙巾、膠餐具、茶餐廳即棄杯、膠吸塑等等。蕭競聰2002年參與成立民間博物館計劃,展品包括特殊設計的日常用品,一反博物館傳統,他形容那些都是「沒有人收藏或無法收藏」的東西。蕭競聰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意義,在於令人對文化藝術產生好奇,博物館應嘗試以更創新的方法使人明白、使人好奇。是次展覽以「用博物館學的」策展方式表述日常的場景、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讓公眾關注在城市裡沒有被收集的、無形的,或未得到足夠表述而看不見的社區的知識與實用智慧。

中央裁判司署重新對外開放 推出兩項全新常設古蹟展覽 「曾經來到這裡的大部分人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掙扎求存的人。」 ——專訪策展人鍾妙芬博士、文基賢博士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0-28

中環大館的中央裁判司署於10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推出兩項全新常設文化古蹟展覽「執行法律」及「司法權與懲罰」。此展覽是大館繼「域多利監獄: B 倉與 D 倉」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後,為期數年的文化古蹟常設展覽翻新工作中的第二期項目,希望激發大眾對其歷史的全面理解,鼓勵文化交流,並啟發大眾的反思與對話,連結當下與過去。中央裁判司署作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法庭,它是香港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亦是香港早年法制的權威象征。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蹟,策展人鍾妙芬博士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讓人們與歷史在期間相遇、建立聯繫。關於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照片極少,且幾乎沒有在此中發生事件的照片、繪畫或其他形式的記錄。於是,是次展覽特別邀請兩位藝術家霍凱盛與鍾嘉莉,以藝術形式重現當時情景。「我們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呈現是次展覽背後厚重的歷史。畢竟,我堅信遺產屬於公眾,屬於社區,是社區的資產。而我們的職責就是利用圖像、藝術家、學者的知識,幫助人們與古蹟建立聯繫。」鍾博士說。

在藝術科技熱潮下 《再媒體重奏》藉回歸媒體根本 解放日常認知

專訪 | by 黃靜美智子 | 2024-10-07

近幾年,本地積極推動藝術科技(Arts Tech),推出資助先導計劃等不同政策,成為熱潮。然而,當我們討論藝術科技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ProjectPlayaround的《再媒體重奏》將於10月17至19日假東九文化中心劇場舉行,由香港媒體藝術家林欣傑與日本聲音藝術家和田永聯手合作,黃靜美智子訪問二人,談談他們的創作概念如何回應當下本地藝術科技的提問與思考,重回媒體藝術的純粹。

從日常透出現實感,抗現代主義的感冒——評《雷聲與蟬鳴》

書評 | by 序言書室 | 2024-08-25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香港作家梁莉姿小說集《日常運動》美、法多國版權同時售出 :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8-08

在剛落幕的香港書展,香港新世代小說家梁莉姿於2022年出版的小說集的《日常運動》被投訴下架。然而,《日常運動》的出版社木馬文化發文表示,此書近日引起國際書市關注,一個月之間竟售出多國版權,英法譯本更將率先於2026年出版,成為首本有關2019年社會運動的完整外語譯本文學作品。梁莉姿在社交平台公布喜訊時,表示「讀完英文試稿後的感想,讓我長長的鬆一口氣。」她坦言一直猶豫,自己的文筆不夠世界性、過於在地,並思考作為亞洲作者,怎樣才能面向國際,但後來她發現,「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油街焦點——襄見】鬧市日常,必有迴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20

有感於城市的聲音愈來愈躁動,可能不少人會選擇戴上耳機,調至降噪模式,試圖將自己隔絕於周圍的「紛擾」,然而,不同的聲音就一定等同「紛擾」?日常生活的痕跡,又可否透過聲音重現?是次油街實現的年度計劃「油街焦點」,邀來本地藝術團隊「敲擊襄」擔任策展夥伴,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聲音藝術展覽「襄見」,並於8月10日舉行公開演出,引領觀眾重新細聽生活中被遺忘的聲音,在鬧市中踏上一趟多元感官旅程。

【文藝Follow Me】以日常物料編織未來城市——訪CHAT六廠「明日工廠」藝術家朱頌琪、楊思嘉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6-28

我們該如何想像未來?為慶祝開幕五週年,CHTA六廠在2024年春季呈獻「明日工廠」聯展,以批判性思維審視過去,從而喚起對未來的想像。建築師及藝術家朱頌琪認為未來與昨日及今日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追尋歷史之中看到明日;另一藝術家楊思嘉則醉心研究新物料,以另類的方法想像未來世界。

詩三首:〈行刑的早上〉、〈奋斗青年的手搖日常〉、〈菲林〉

詩歌 | by 枯毫,曾繁裕,石堯丹 | 2024-06-23

讀詩三首。枯毫想像一個行刑的早上,女子點了一份蛇羹,於是在蛇、古巴詩歌〈Sensemayá〉和觀世音菩薩之間,詰問暴力與救贖之間的矛盾和糾結;曾繁裕則描繪蜜雪冰城「奋斗青年」的手搖日常,即使努力也不會加工資的;石堯丹則面對巨大社會變革時,試圖通過菲林來尋求心理慰藉,「把恐懼定格於鏡內」。

《特權樂園》:邪惡是對日常的毫不在意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4-03-20

藍玉雍看見《特權樂園》中三層「看不見」的暴力,那是一種超越體制、日常化的暴力,讓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去慢慢習慣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並產生分心和疏離的反應,最後對於現實的日常感到理所當然;而片中唯一與這種「理所當然」不同的情感反應,是這些加害者過度清潔的強迫衝動。經歷二戰之後,以及影像過載的當代,《特權樂園》選擇以聲音的顯現與缺席,來呈現猶太人的一切苦難。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日本影帝役所廣司以《新活日常》斬獲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世界一再首肯其實力,此片由德國「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其清新而優美的運鏡與日本的風景尤其投契,亦因此得以呈現電影中的日常感。為了役所廣司,為了雲溫達斯,編輯部組成小輯,包含影帝的珍貴專訪,親述演員的最大願望,亦有三篇影評從日本的侘寂美學、他者的樸實日常與「文青夢」、「木漏れ日」的構成與影子的意象出發,一同欣賞公廁生活浪漫。

【悼鳥山明】IQ博士理所當然的瘋狂日常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24-03-11

IQ博士已經遠去了,那段輕快的舊旋律主題曲以及歌詞竟一字不漏地打印在腦海裡。廣東歌填詞的是鄭國江,演唱者是梅艷芳。梅原本低沉滄桑的嗓子唱起IQ博士的主題曲有種滑稽感,今時今日,憶起「無愁無慮似天使,天天帶著笑」「古怪事情多得很」的天神村,便會憶起童年簡單純樸的生活,放學衝回家,為了看卡通,一邊吃水泡餅、花占餅。彷彿不會完結的春日。〈IQ博士〉所描繪的天神村,小雲和其他村民角色配以瘋狂的劇情,有說是「無厘頭」的始祖,現在想來有點懷念這理所當然的瘋狂,不著邊際的天馬行空。

日常爐灶,文化人情——訪《小食部》作者鄒芷茵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3-06

飲食本是家常事,在網絡年代食評隨處可見。不過鄒芷茵所寫的飲食專欄,卻並非尋常可見的食評。本身從事文學研究,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著有散文集《食字餐桌》,結合研究者和作家的雙重身份的鄒芷茵,在專欄中既寫飲食,同時將各色各樣的文學典故與歷史資料順手拈來,文藝光影穿插在粥粉麵飯之中,把一道家常便菜寫得五味紛陳。緩緩讀著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小食部》,尤如喝下一碗老火湯般滋潤而營養豐富,非一般速食快餐可媲美。她笑說寫飲食文章與烹調同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不是隨便把食材放進鍋裡,不然每餐都是吃火鍋。」

木漏れ日日和——《新活日常》的木、日、影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3-05

雙雙看完《新活日常》的那晚,想起中學圖書館西北隅存放卡片目錄的小木櫃,就像平山的生活日常——一沓重複的表格,統一,泛黃,手寫,沒有更新,但有一種極簡主義的質感。他亦分析「木漏れ日」的構成,指出並非日日是好日,公廁有很多種,日子也是,平山的睡房「精緻」但樓下的儲物間依然凌亂;而片中的「影子疊加」問題令他想起了房慧真〈聊齋〉與《燒失樂園》裡的海美,她們的影子想必是很輕,很輕。

《新活日常》——公廁圖鑑看當下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2-22

電影《新活日常》於國際影展成績斐然。它原是一個獲日本財団及澀谷區的委約作品,以2020年的「The Tokyo Toilet」項目為背景,推廣區內十多個出自著名設計師之手的公共廁所,像是東京公廁圖鑑。石啟峰認為它不帶硬銷意味,又不失影像語言的美感,彷彿是「說好東京故事」的教科書式範例,也順勢輕敲了觀眾的腦勺一下,以他者的樸實日常,以及「文青夢」來提醒人細嚼每個當下的清雅。

Chill得其樂:身所處為虛,心所嚮為實——《新活日常》中的侘寂之美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4-02-07

我們生活在日理萬機,瞬息萬變的大都會,總嚮往chill的生活模式。閒時偷啜一杯咖啡,歇時尋找小確幸。由「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的《新活日常》正好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鄧皓天卻認為說是故事,其實有點牽強,因為當中沒有融入強烈的故事性或戲劇張力,反而似小人物的紀錄片,而當中對「日常」精準的捕捉和呈現方式,貫徹了日本美學的侘寂。

「我希望電影能帶給人生存的勇氣」——訪康城影帝役所廣司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07

曾出演《談談情 跳跳舞》、《鰻魚》、《失樂園》等經典電影,三奪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的役所廣司,今年憑藉在《新活日常》(Perfect Days)中飾演公廁清潔工平山一角,成功在康城影展上登上「影帝」寶座。役所廣司近日接受香港亞洲電影節邀請到港宣傳新作,並接受傳媒訪問。這名新鮮出爐的康城影帝,訪問中卻說會努力讓自己生活得像一般人,因為他認為「像普通人一樣關心事物,對人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是作為演員的重要特質。」

用思考抵抗狂熱,用愛擁抱日常

其他 | by Sir. 春風燒 | 2023-10-30

移居西班牙的前央視女主持兼記者柴靜沉寂多年,推出關於歐洲恐怖主義的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分子》。Sir. 春風燒看畢心生敬佩,又心有戚戚,不禁思索生活安定的人為何成為聖戰分子,只剩下一張殘暴而狂熱的臉。他又認為在文明世界中,用常識、理性和人道主義對抗狂熱,在求知和接觸個體認識自我以及周圍的一切,以此抵抗各式各樣的蒙昧和狹隘,是每個個體的責任。

【文藝Follow Me】林奕華實驗劇場作品《艱辛歲月》探索日常與未來 演員金燕玲:每一天都很艱辛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9-26

甚麼是艱辛歲月?今年一月,演員金燕玲在非常林奕華實驗劇場《艱辛歲月》的階段展演時,一邊打麻雀,一邊訴說她的人生故事,婚姻離異、母親離世、患癌,那時她理解的艱辛歲月就是「很大件事的、很慘的」。隨著劇場作品不斷發展,慢慢的,金燕玲對「艱辛」有了另一番體悟。

詩四首:〈秘密〉、〈四幕日常〉、 〈真空〉、〈無雲——記慈山寺行〉

詩歌 | by 嚴瀚欽、鄭點、鄭偉謙、任弘毅 | 2023-09-15

木箱子依舊在肩膀搖晃 你推車遊走的路線 有白色粉末飛揚 九龍城,過於潮濕的春天

【字遊行.波蘭】旅行在歷史開始與結束之間的日常

字遊行 | by 阿海 | 2023-08-04

阿海從布拉格走到波蘭的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行走於街道上有如穿越不同的歷史維度,在遊訪維利奇卡鹽礦和奧斯威辛集中營時,更見逼真的歷史,由此勾起他對宗教與戰爭的思考。旅行本應輕鬆,但他認為與世界的歷史時間相接成為了這趟旅行的意義。

【附完整名單】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公布 獲獎作家洛楓:用作品記錄日常、見證時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0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週六(17日)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共頒發了27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創立香港兒童合唱團、葉氏兒童合唱團及香港泛亞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葉惠康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本港著名編劇杜國威、芭蕾舞教育家王仁曼及著名指揮家閻惠昌。文學藝術獎項方面,洛楓以小說集《第三身》及詩集《頹城裝瘋》奪得「藝術家年獎」,曾繁裕則憑小說集《三》奪得「藝術新秀獎」。

【無形・褲作用】前置詞:在日常生活中「褲」起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3-01

今期《無形》以「褲」作為主題,夠生活化之餘且貼近日常,亦旨在取其諧音大「褲」大貴的意頭,並邀請不同作家從「褲」出發,書寫形形式式的不同種類,例如瑜珈褲、校褲、波褲、飛鼠褲,甚至內褲,各自都有它們衍生的故事。

「北魏真書體」眾籌反應超預期 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不斷日常運用,才會有新的生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1

自從2012年起,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與團隊開始研究香港北魏和設計,並以香港北魏體為藍本,開發「北魏真書」字體設計企劃,經過多年研究與設計雕琢,這套字體終於在去年12月開放眾籌,短短72小時內已獲逾千人支持。雖然眾籌計劃達到了最初的基礎目標,但「北魏真書體」文字創意總監陳濬人表示,後續仍有更多解鎖目標,希望是次開放至1月17日的眾籌計劃,繼續能得到大眾支持。

【文藝Follow Me】二手書店「精神書局」的經營日常:賣書、收書、無時間看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9-24

Sam說他出外收書很少問客人原因,但從他收書的規模中,他感受到移民潮漲得有多高。「因為很多人是全屋的書都不要,甚至會問我要不要把書櫃也收了。真的很多,一個月最少一兩單,每次收書都有六七袋紅白藍膠袋,有時多起上來有三四十袋,以前很少這樣的。」人走了,書也搬家,都去了像精神書局這樣的二手書店,在書海中等待有緣人。

《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表演創作日常自我小練習

其他 | by 仟青 | 2022-08-26

「創作靈感」總給人虛無飄渺的印象、不知從何而來靈機一觸的迷思。上月參加過不加鎖舞踊館舉辦的《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的仟青,將箇中體驗與自身感受寫成文章,讓讀者從一個更立體的角度,窺探其創作剛開始的内心狀態。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jpg》——從私密的日常看一個時代的境況

其他 | by 熊蔚婷 | 2022-06-08

唱作歌手Serrini的《我在流浮山滴眼水.jpg》,歌名看似無厘頭,但若理解全首歌詞,自會發現箇中意味,熊蔚婷認為這首歌取材日常,歌詞風格直白質樸,當中抒發的愁緒亦是老生常談——在這個充滿荊棘的時代,面對未知仍要勇於冒險,接受失去作為人生常態,而非一昧逃避。

回應當下,超越時間限制的書寫——鄧小樺 X 何雪瑩「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與獨立出版迷你書展主辦「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作者鄧小樺與城巿研究者何雪瑩,在評論人江祈穎的主持下,跟一眾讀者相聚富德樓,漫談在書寫中如何讓昔日與當下對話,亂世之下怎樣面對挫折與療傷。

理論日常的用與無用

其他 | by 江祈穎 | 2022-01-10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回答人生是甚麼的問題,我們很習慣地找一段金句式比喻,然後透過類比其相似部份,連繫喻體與生命。江祈穎形容,這過程往往就是理論建構,即使粗淺亦無損比喻的威力,而運用理論的困難之處,是要找到理論精彩之處而又不被之迷惑,要有離開現實的勇氣,然後用最大勇氣回歸日常。

【復刻出版】鄧小樺《斑駁日常》復刻新序:些許斑駁,亦成歷史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4-26

《斑駁日常》最初出版於2008年,此後一直未有重印,如今復刻,如鄧小樺於新序所言,於黑暗的潮水之中,過往的一切都有了無上的價值,些許斑駁,亦竟成為歷史。而被改變的,正是我們的日常。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光影殘像,斷裂日常:(後)運動記憶與創傷

影評 | by 陳諾諺 | 2021-12-09

街頭硝煙散去,塗鴉痕跡隱沒,但光影殘像仍像幽靈縈繞城市,成為無可消除之傷。陳諾諺以周敬勤的《天暗亦明》、姚仲匡的《暴動之後,光復之前》和郭臻的《夜更》三部作品為例,從倖存者、物和旁觀者三個角度,看電影如何回應反修例運動的記憶與後遺的集體創傷。

神祕主義與日常世界——扎加耶夫斯基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1-03-26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逝世,鄭政恆撰文悼念,並指其著名詩作〈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以平實低調的詩風,深深打動了當代許多香港詩人。而扎加耶夫斯基亦曾在2014年訪港,出席本地詩歌朗誦會,惟半年後雨傘運動爆發,香港人也開始面對一個「殘缺的世界」。

【文藝follow me】 「母體錯誤」:荒謬都市下的時間——訪問程展緯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程展緯個展「母體錯誤」入面有好多精彩作品,佢獨特嘅角度將社會荒謬通通現形,仲會令觀眾思考返「荒謬變做日常」。作品有趣得嚟都好有深度。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程展緯 #母體錯誤 #日常 #荒謬 #時間 #藝術展覽 #概念藝術 程展緯藝術展覽:「母體錯誤」 地點:香港島東區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時間:需要私人預約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郭柏年新書摘錄】《定見之外》:〈原諒我不記得忘記?〉

散文 | by 郭柏年 | 2020-10-06

中大哲學系出身的郭柏年,新書《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以簡煉活潑之文筆,借生活常見話題談「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作為哲學入門,書中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希望讀者能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的理解。「不論記憶或遺忘,往往都是一種意志。有些回憶, 需要守護;有些往事,最好忘記。人生之難,就在當中的取捨。」

在傘與硝煙的日常裡該如何寫詩?——記「台北詩歌節」廖偉棠、黃衍仁、沐羽對談

報導 | by 沐羽 | 2020-09-30

詩人廖偉棠、音樂人黃衍仁、研究香港的台灣作家顏訥,與沐羽在「台北詩歌節」進行對談,以《傘、硝煙和詩的日常》作為主題,談抗爭詩歌,也談寫字的生命力。

生死愛欲,稀鬆平常:從日常之中遇見《叔·叔》

影評 | by 王樂儀 | 2020-06-10

《叔》打開了很多關係,但並沒有一一解決,反而讓它們平坦地、靜靜地攤開。阿清躺在床上睜開眼,靜靜看著阿柏的背影;阿永輕聲的敲門要阿海把音量收細;阿海微微蜷曲身子,就側躺在床上照著少量的光;以及最後阿柏緩緩步入教堂,坐下來,嘴唇震動,想哭,未哭出來,就這樣完結。作為觀眾,總想責備導演的殘忍,傷害藏在各細微之處,無法處理。

【虛詞・疫症迫降】如願以「日常」

散文 | by 如願 | 2021-09-24

不經不覺已到梅雨季。聽說日本的櫻花開了,還下雪了,雪櫻美嗎?來年有否機會觀賞?

【無形.疫症迫降】前置詞:疫症是「日常」的缺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31

「日常」的名目下,人是容易習慣和遺忘的生物。寫是一種記憶的方法,在隔離中以經驗接近彼此。這一期《無形》就以「疫症一天」為主題,邀請不同作家記下防疫生活中的日子,以文字築下路徑。

五大接龍缺一不可 推理小說集《筷》港、台、日作品各顯神通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7

畫一條橫線做比例尺,假如最左方是日常用語,純文學就會拼命往右逃越遠越好,因為純文學就是要做語言實驗,就是要到達遠方,挑戰日常,這就是純文學的使命。但類型的挑戰並非跑得越遠越好,它們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類型會在某個地方停下來,改頭換面,扭轉日常,刺激思考。恐怖小說突出日常的不可知,推理小說帶來細節觀察,愛情小說帶來日常不可能發生的愛情(當然可能只是我沒經歷過)。

催淚彈後,深水埗市民的地攤日常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若果警察肆意往這些街道發射催淚彈是一種「暴力」,在深水埗擺地攤的基層市民每天面對被檢控的壓力,早已是暴力滲透日常的體現了。基層市民賣物維生,卻屢屢需在食環職員來到前收拾離去;稍一不慎遭到票控,不只賠上高額罰款,載滿財物的手推車都有機會被充公。

不要阻住自己睡覺——《設計日常2:睡眠設計》放談會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08

《設計日常2》每集從不同從生活範疇著手,上月中探討睡眠設計,有人設計出可收納的床,有人研究改善籠屋,亦有人開發近年愈見普及的睡眠膠囊。六月三十日,《設計日常2》舉辦睡眠設計放談會,邀請了睡眠艙旅舍SLEEEP的創辦人Jun Rivers與參加者交流,彼此分享睡覺經驗,如何能睡個好覺。

【字遊行.古巴】夏灣拿日常

字遊行 | by 柴子文 | 2019-05-31

我們從墨西哥坎昆做落地簽再飛往夏灣拿,但託運的行李箱卻不幸被滯留在了出發的三藩市,需要等待數日才能運到夏灣拿。心中忐忑,必須做好最壞打算,找不回一整箱的行李,要做減法,從零開始「生活」。

鄧國騫《懶腰》:「我希望所有事情out of control。」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14

鄧國騫作品《懶腰》屬於天台塾策劃的展覽《日常邊界》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的作品),他以各式家具佈置出家居格局,觸目所及均是衣櫥、床褥、鞋櫃、廚櫃,杯盤碗碟和衣物等尋常物品,另有三部投映機放映參與者每天起床及臨瞓前三十分鐘的片段,然而《懶腰》並不是純然裝置藝術,而是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在大館設展之前,鄧國騫已經辦了八次飯局,公開招募參與者到他家吃飯,然後他再到參與者家中吃飯,由本來二三十人的群組,漸漸發展成百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