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文學世界彷彿一下子翻轉了。敗象的形成自然不在一日,是社會長久以來文化、文學根基薄弱,美感教育失敗的惡果。 (閱讀更多)
德國世界盃分組出局,無緣十六強。英國明星球員、著名評論員萊因克爾(Gary Lineker)曾說過:「足球很簡單,二十二個人在場上追逐一顆球,九十分鐘後,贏的總是德國人。」德國足球歷史淵源深厚,因其鐵血、嚴謹、紀律著稱,曾經是讓其他球隊望而生畏的名字,也在世界盃舞台上不斷創造出驚奇成績。而2018年德國竟然分組賽出局! (閱讀更多)
一八○八年由拿破崙設立的高中哲學科一直是法國教育系統裡重要的一環,這科必修科在每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都會率先開考。法國高考哲學科(Baccalauréat philosophie)分為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及科技組。今年共有超過七十萬人參加,題目三選一,學生共有四小時可以作答。 (閱讀更多)
時間過得很快,眨下眼,幾十年的光陰便過去了。香港文學的三個板塊:詩、散文和小說,秋後評說,散文和小說,大概爭論都不大,惟獨是詩,卻是眾說紛云,落差非常。後人的標準,或普遍的標準,大多以「詩選」為討論的基礎。這也難怪,因為資料零散,「詩選」最為就手。但殊不知「選集」很講流派及編者喜好,某些懷有統戰意識的「選集」,就更加沒有藝術標準可言。 (閱讀更多)
近兩三年,死去的朋友、名人太多,有幸亦有不幸,像更早前張愛玲、近期邵氏影后李菁,屍臭才知,俗稱不幸;算屬親好的井莉、林燕妮,我挺傷感,思維挺受刺激;約兩個月就去一次喪禮,那些年逾八十的(例如費明儀、于粦、方逸華、雷震就不在唏噓之列了)。大家都在說:「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到底終結到幾時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