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發生的理大民主牆風波,涉事的四位學生近日被處以停學、退學等懲罰。判決引起社會嘩然,亦再讓人陷入怎樣才是「好校長」、「好校董」的迷思。而當大家訴諸歷史,通常都會想起一個熟悉的名字:蔡元培。 (閱讀更多)
小學六年,讀的是小島上的村校。說是村校,當年島上六間小學(國民、聖心、錦江、順德、漁會、公立),其中兩間雖然各有天主教及基督教辦學團體背景,但廣義來說,都算村校。劉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提到,香港郊野佔全港面積百分之七十五,村校的存在,早就是一種特別而特定的存在——它與鄉村或郊野同生共滅,要是你無法忘記成長的地方或家鄉,你也必然無法忘記學校的樣子。 (閱讀更多)
我留意到,現在網路媒體很流行一些思想速成節目,聲稱消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和時間,就可以輕鬆擁有上下數千年的學問和思想。我明白這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知識普及上起到很多作用。不過,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這類文化消費,便能輕輕鬆鬆地成為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我認為不大可能,甚至適得其反。 (閱讀更多)
以《金色筆記》名噪一時、於2007年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萊辛,一生結婚兩次,卻極力否認這兩次婚姻的實效性,到底其中經歷了些甚麽? (閱讀更多)
我在中學教的是生物科,課外也兼顧一些文學推廣工作,而認識我的朋友大概知道我會寫作,寫了甚麼就沒多少人理會了。間中有人問起「你不是讀理科的嗎?為甚麼會參與文學活動的呢」,我著實不懂怎樣回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