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週六(17日)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共頒發了27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創立香港兒童合唱團、葉氏兒童合唱團及香港泛亞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葉惠康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本港著名編劇杜國威、芭蕾舞教育家王仁曼及著名指揮家閻惠昌。文學藝術獎項方面,洛楓以小說集《第三身》及詩集《頹城裝瘋》奪得「藝術家年獎」,曾繁裕則憑小說集《三》奪得「藝術新秀獎」。 (閱讀更多)
匯集眾多年輕寫作者聽覺記憶的新書《耳窩》,以聲入文,關切的不止聲音本身的事體,書寫聲音,實在是我們如何觀察日常。細讀不同寫作人以年輕作家之姿,納聲紀事,何映宜在這篇書序提到,幻想奇思的夢田在其眼前敞開,最讀進心裡的,卻從來是薄物細故,是日常。 (閱讀更多)
臺北文學季於每年的三至五月間舉辦,至今已十多年,曾啟發香港文學人開創「香港文學季」。近年的臺北文學季均設特展,其策展意念與方式,均可讓香港這邊參照。由於特展由有長久歷史的文訊雜誌社舉辦,較諸香港文學季強調文學與視覺藝術溝通對話的核心展覽,臺北文學季的特展的資料與歷史更為豐富;較諸香港各大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資料展,又更立體及具有溫度;因此甚具民間特色。虛詞無形特邀臺灣詩人崔舜華撰寫報導,揭露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的策展理念及心得,以供香港文學界參考。 (閱讀更多)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隨著AI技術的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亦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未來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