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2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今年繼續於香港舉辦,並將於3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辦頒獎禮。今日(12日)大會邀請一眾香港新生代演員,包括陳湛文、陳苡臻、朱鑑然、麥沛東、栢天男、譚旻萱,公布獎項入圍名單。當中最佳男主角一項競爭激烈,去年憑《風再起時》奪獎的梁朝偉,今屆憑《金手指》再度入圍最佳男主角,有望連續兩年得獎。但梁朝偉要再下一城殊不輕鬆,對手包括去年憑《富都青年》獲封金馬影帝的吳慷仁,與憑《新活日堂》榮登康城影帝的役所廣司。除《金手指》外,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和《但願人長久》同樣成功入圍今屆亞洲電影大獎,將合共競逐八個獎項。 (閱讀更多)

「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訪《河邊的錯誤》導演魏書鈞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1-12

身為90後的中國導演魏書鈞,此前已憑短片《延邊少年》、首部長片《野馬分鬃》、2021年的作品《永安鎮故事集》,三度入圍康城影展。而他近日在香港上映,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新作《河邊的錯誤》,同樣成功入圍去年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作為近年在康城最受矚目的中國新生代導演,魏書鈞的電影總是帶著獨有的反叛與荒誕感。正如《河邊的錯誤》看似是一部懸疑、推理電影,電影海報上卻已說明「沒有答案」。觀眾看畢面面相覷,沒有得到答案,反而帶著更多問號,而這正是魏書鈞所追求的。「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無數的觀眾,無數種看法,共同構築了這部電影。讓它超越了電影本身,我覺得這個過程很奇妙。」 (閱讀更多)

【新書】《史學研究法講義》周佳榮訪問稿

專訪 | by 韓心雨、巫如雯 | 2024-01-12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閱讀更多)

「去或留肝膽照應」——廖偉棠《詩的隱遁術:香港中青年詩的新變》講座紀要

報導 | by 李盲 | 2024-01-09

早前詩人廖偉棠在深圳飛地書局以《詩的隱遁術》為題設講座,向內地讀者介紹香港近年湧現出來的中青年詩人。之所以題為「隱遁術」,是用以歸納香港詩歌的新變,即在表達空間和資源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兩種可能:使「隱術」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而使「遁術」的是那些離開的人。但在廖偉棠看來,他們都在堅持寫詩這一項「窮人的事業」,亦由此觀照兩代詩人的寫作。 (閱讀更多)

詩人要如何在俗世中行走、戀愛、老去:記黃燦然《詩合集》新書台北發佈會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1-09

日前,黃燦然的新書《詩合集》發佈會在台北春秋書店舉行,詩人親臨主講,本書責任編輯鄧小樺主持。黃燦然抵台便先後出席金馬影展及讀詩會,行程雖奔波,抵達老宅書店迎見滿屋讀者時,還是雀躍地笑說要與大家一起好好讀詩。當中分享了編輯《詩合集》的軼事、香港詩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表示自己到了承擔宿命的年齡,要以詩人的身分繼續承受着時代變遷、家庭壓力、中年孤獨、身體痛苦的各種施壓。 (閱讀更多)

我站在生命這一邊——悼巴勒斯坦眾詩人

其他 | by 宋子江 | 2024-01-08

以巴戰火不斷,生靈塗炭,宋子江因此介紹了一些罹難詩人,也翻譯了一些巴勒斯坦詩歌,但他認為這不代表他站於巴勒斯坦的立場,而是純粹站在生命的一邊。阿拉瑞爾的〈若我必須死去〉正是以死亡反過來歌頌生命的詩,是為宋子江翻譯巴勒斯坦詩歌的動機,讓更多讀者認識這些在紛亂的地域中依然書寫的人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編輯推介

等一個人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8-22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字遊行 | by 翎心 | 2025-08-22

鳳園變形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8-15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易過借火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8-11

空心水塔

散文 | by 李文靜 | 2025-08-09

詩三首:〈爻〉、〈腳趾〉、〈離開 / 海床 / 到達 / 到達〉

詩歌 | by 潘國亨, 鄭偉謙, 梁偉浩 | 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