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0-06

甄拔濤在劇作《柏林的金魚》中描寫一個遷泊不定的遊人,一段發生在異地的戀情,與一些他無法放下的記憶。他在兩個女子、兩個城市之間來回往復,不論身處何方,都無以安心,永遠在希冀與失落之間拉扯糾結。這套在2019年首演的舞台劇,當中探討關於去留與離散,記憶與遺忘的命題,如今再次上演,或許觀眾更能感受到共鳴。近年遊走在德國與香港之間的甄拔濤則說,不論身處何地,人所需要的,是一個能令心靈停泊的船錨。 (閱讀更多)

《我們來真的》:清醒地墮入虛實交錯的劇場——訪跨媒體藝術家黎蘊賢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6

我們說布萊希特的敘事劇所營造的疏離效果,是為了刻意打斷觀眾沉浸於戲劇的幻覺,然而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成立藝術團體No Discipline Limited後,首次執導劇場,將這效果搬移到劇名,直接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 (閱讀更多)

【2023諾貝爾文學獎】 挪威作家、劇作家Jon Fosse奪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5

瑞典學院在今晚公布,202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瑞典學院讚揚約恩・福瑟「以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無法言說者發聲」(innovative plays and prose which give voice to the unsayable.) (閱讀更多)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好的文學館不能只靠手稿,要有個性和多元的故事——訪周蜜蜜、黃念欣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0-05

香港一直未為文學立館,香港作家的手跡、手稿或珍稀的報刊書籍,主要由圖書館進行蒐集、整理以及保存,包括位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八樓的香港文學資料室,以及由中大圖書館內的香港文學特藏等。多年來圖書館搜集了豐富、珍貴的藏品,亦會定期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以推廣香港文學。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7月表示,其籌辦的「香港文學館」將在明年4月開幕,隨即引起文化界人士關注及爭議。潘耀明曾表示,「香港文學館」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資料檔案,收藏香港作家手跡、手稿、出版物版本等等,而這些工作歷年來各藏館已在進行中。而對於本地文學資料檔案的研究者、收藏者而言,他們如何看待文學收藏的價值?他們期望香港有一個怎樣的文學館? (閱讀更多)

《記不起一個人,哼得出一首歌》:記憶無非尚存快樂的一切——訪唱作人馮穎琪、歌手黃妍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4

半年前,大館聯合非牟利音樂機構「一個人一首歌」和「大台主」,以及高錕慈善基金,舉辦社區藝術計劃《記不起一個人,哼得出一首歌》,招募年輕家庭及新晉音樂創作人深入認識腦退化症,希望透過共創音樂讓大眾以正面態度面對疾病。上月一眾參加者於大館出席成果音樂會,計劃的策劃人、創作總監兼創作培訓導師的唱作人馮穎琪更請來歌手黃妍任演出嘉賓,一同分享關於腦退化症的故事,傳揚正面信息。 (閱讀更多)

「第60屆台灣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 《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均獲五項提名 《詩》入圍「最佳紀錄片」;余香凝、鍾雪瑩競逐金馬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4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1月25日舉行。週二(3日)公布各個獎項入圍名單,香港電影獲得多項提名。包括被選為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年少日記》及《白日之下》,分別獲得五項提名,為今屆獲最多提名的香港電影,其中《年少日記》更成功入圍「最佳劇情片」。今屆金馬影后有兩名香港演員同時入圍競逐,去年憑《緣路山旯旮》入圍「最佳女配角」的余香凝,今屆則憑在《白日之下》中飾演記者成功入圍「最佳女主角」。本身為填詞人的鍾雪瑩,則憑《填詞撚》首度入圍金馬影后。其他獎項方面,由許鞍華執導,以香港詩人為主題的紀錄片《詩》,亦成功入圍「最佳紀錄片」。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編輯推介

《命運》交響曲

小說 | by 盧頌熹 | 2025-02-21

情人節必看愛情電影! 麥曦茵X月巴氏X陳煒舜X鍾雪瑩私藏片單

現身說法 | by 麥曦茵, 月巴氏, 陳煒舜, 鍾雪瑩 | 2025-02-13

逃課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2-10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