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事件】香港青年「被馴化了」?香港作者群起反駁 《文訊》雜誌致歉並將修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0

台灣文學雜誌《文訊》早前舉辦〈MZ第一宇宙速度〉,觀察1990年後出生的作家群體,並嘗試整理他們在華文創作領域的發展動態,由孫梓評、張寶云、連明偉、楊佳嫻、蕭義玲擔任評審,根據文本評選出最值得期待的十位九○後寫作者。當選者除了有台灣的寫作者,林新惠、陳柏言、小令、蕭詒徽、陳柏煜、曹馭博,當中亦包括香港移居台灣的寫作者,王和平、沐羽與梁莉姿。


在〈MZ第一宇宙速度:1990後臺灣作家評選紀錄〉中提到,「談到梁莉姿和沐羽,評審不禁感嘆,九○後這批來自香港的創作者,他們過去受雨傘運動的影響,大量學生移動到臺灣求學,他們夢想著在臺灣生活可以得到救贖,事實卻不然,許多人的憧憬被日常削弱,最後幻滅。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名單中這些香港作家非常珍貴,他們在混亂中執筆面對困境,即便梁莉姿的書在香港被視作禁書,她和其他創作者依舊努力在歷史中留下身影。」


「被馴化」一詞抹殺香港寫作者的努力和尊嚴


文中「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一語在臉書貼文中引起爭議。不少回應指出「被馴化了」一詞過於偏頗,不止不符合香港寫作者的寫作情狀,更抹殺了他們在艱難困境下堅持寫作的努力和尊嚴。留言的香港寫作者包括有阮文略、葉秋弦、張婉雯、張小鳴等。


洛楓留言直指,「『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這句話,不單不符合事實,同時也侮辱了留在香港仍然艱難寫作、對抗環境的年輕作者、以及其他世代的所有作家!請在推舉你們的選擇之餘,尊重他方寫作的努力和尊嚴!寫下這句話的人,你/妳有讀過這幾年香港的書寫嗎?我對曾經有聯繫的《文訊》非常失望!」


詩人池荒懸則在分享貼文中提及,認為「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這種論調有點過份,我看到在香港有好多人都仍然在狹縫中保守自己的信念,在各種牆壁之間尋找表達和生存的方法。被誤解、受委屈對於一些人來說已是常態。不過他們都一樣很努力。我只是想說出這幾句說話。」


詩人李顥謙在Threads上提出,對在異地出現這樣的論調並不感到意外。「一個(文學)香港,各自表述,這是2019之後,甚至幾十年以來在香港內外不同場域一直存在的現象。」他認為香港寫作者真正面對的問題在於如何遊走在不同寫作的縫隙之中,而不迷失或遭受反噬。「當我們這代留港的作者,怎樣寫但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會獲得足夠正典化的空間,其實是無法不感到虛無與悲觀。所以更實際的問題是:如果很努力地寫卻仍然不具能見度,仍然徒勞無功,仍然會被誤解錯讀,仍然是無人理解地孤獨喊話,我們還會不會寫?怎樣寫?為誰而寫?」


《文訊》總編輯迅速道歉 十一月號將更正 請讀者給予時間


總編輯封德屏迅速在原貼文下留言道歉,全文內容為:

「儘管《文訊》自
1983年創刊以來,討論、關心香港文學的專題,已超過五次,字數早已超過30萬字。這些努力及關注都不足以推卸這期雜誌中有關評審側記『來到台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的疏失及大意,以致引起許多人的不滿與不快。


身為《文訊》總編輯對所有的讀者、香港的青年、識與不識的朋友,表達誠摯的歉意,並將在202411月號的《文訊》更正此段文章。


希望不論在台灣或在香港的青年作家,不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繼續持筆創作。」

文訊則回應指,「各位讀者好,關於本次1990後作家評選紀錄中『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一句,引起讀者憂慮與關心,《文訊》團隊相當重視各界的情緒及回應。由於側記受限於篇幅等限制,無法完全收錄完整內容,《文訊》正努力重新還原,還請讀者們給予時間,我們將盡快提供更詳盡的說明。如封德屏總編輯所言,《文訊》將於202411月號於紙本勘誤並修正內容,對於本次疏失,再次向讀者們致歉。」


在《文訊》致歉並承諾跟進事件後,洛楓與池荒懸隨即刪除對貼文的相關回應。洛楓在臉書表示,期待透過是次爭議,加強台灣與香港兩地的文學交流和理解;池荒懸亦表示,希望小風波好好結束,並認為重要的是每人維持在自己崗位上做應該做的事。


陳子謙在臉書貼文中指出,在台灣出版無可避免要面對新的語言規範,「港式語言離開了根源,多少會被新環境同化,這未必不是另一種馴化。」面對規範,不同書本有不同的處理手法。「有時直接修改正文,有時在正文大量插入括號交代台式規範用法,有時用註釋解釋,有時把解釋港式用語發揮成有趣的素材。」香港作家黃可偉在留言中表示曾得過臺灣文學獎,文內用了「梅花間竹」一語,台灣編輯不理解,最後被改成梅花間錯。廖偉棠則表示自己在台出版的書籍沒有遇到過規範和修改,最多就是為粵語、香港特有用法等加上註釋而已。

浸會大學翻譯系副教授楊慧儀在臉書貼文中表示,在跨文化評論的語境下經常出現誤讀,儘管「被馴化了」一詞讓人不悅,但她相信「人哋冇惡意,而且本來想幫拖」,她亦認為不需要要求道歉的程度,「咁鍾意叫人道歉,你唔通係XX人咩?」她認為這是一次香港文學作者自我反省與向外溝通的機會,向外溝通特指「如何在作品之內或之外向他人解釋真正的情況」。

(編按:部分回應內容因原作者已刪除貼文,無法附上原文連結。)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

時評 | by Àlex Vicente(翻譯:印卡) | 2024-10-11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