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頭大馬的曾詠聰是個運動健將,對他而言,寫作是一場需要意志力的長跑,「跑步有時一齊跑,有時自己跑,自己一個跑是可以有計劃的,可以有不同路線,跑到一半覺得攰,可以自己停的﹐又可以跑回頭。回憶過去就是返轉頭;要比賽或出書,就要有計劃地寫作,寫作就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出書是一個階段的小總結,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他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 (閱讀更多)
由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全球爆紅,美國華裔科幻小說家姜峯楠以及語言學家兼哲學家喬姆斯基,與另外兩位作者Ian Roberts及 Jeffrey Watmull近期發表的文章,都在坊間引起不少關注及迴響。隨著OpenAI日前正式發表全新升級版的GPT-4模型,其後續發展勢必將會引起網民的另一番熱烈討論。 (閱讀更多)
活在後真相年代,世界向右轉,世事雜亂紛陳,思想經常缺席,甚至愈來愈多人視思考為苦差,「樂於反智,奢言放空」,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介述十七加一名哲學大家,在成書的過程中化作記憶的回歸者,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閱讀更多)
時值日本諷刺喜劇大師伊丹十三(1933-1997)誕生九十周年,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7)特別呈獻其電影全展,向這位多才多藝的傳奇導演致敬。十部經典作品均為全新 4K 數碼修復版,讓影迷重新感受伊丹十三鏡頭下的世態人情。 (閱讀更多)
伊力盧馬對我的影響,我想在《偶然與想像》裡已充分表現出來。積葵利維特的元素亦有在《Drive My Car》裡出現,不過不是那麼明顯,反而是有點曖昧不明的關係。這種曖昧的表達,其實也出現在積葵利維特的電影裡:究竟故事發展下去會是甚麼結局?觀眾看著可能會有心驚膽顫的感覺,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也希望把這個手法放在作品中。 至於創作故事與人生真實的關係,本來攝影機就是寫實的工具,拍電影時雖然以虛構故事為背景,但電影呈現的畫面全都真實發生過,所以電影是介乎小說與紀實片之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