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0-05-21

《踩板故我在》與介紹滑板的運動紀錄片不同,滑板的確貫穿了整套紀錄片,但只是作為切入點,讓人震撼的是電影本身的主題。除了記錄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長歷程,電影實際上也探討了不少關於貧窮、種族、階級的議題,特別是家庭暴力對下一代成長的影響。 (閱讀更多)

激光中——論7/8太空館激光狂歡夜

時評 | by 查映嵐 | 2021-10-05

今晚我在想,如果是藝術家帶頭搞這種娛樂活動,恐怕小則反應冷淡,大則引來大眾反感。這不一定是因為大家懷著「藝術=左膠」的偏見。我的看法是,藝術家往往跟群眾/世界保有一點距離(有距離才有觀察和思考;而作品就是這種距離的產物),但在運動之中,這點距離意味著他們難以真正貼近群眾和集體情緒的流動,因此藝術家/知識份子主導的活動特別有脫離群眾的風險。 (閱讀更多)

黑暗時代與黃金風景——周保松《我們的黃金時代》與漢娜.鄂蘭《黑暗時代群像》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自古以來,關於人類社會的變化,有以不同質素的時代劃分的。比如古希臘神話,將其劃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當中以黃金時代諸神素質為最高,黑鐵時代凡人素質為最低。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再相信這種劃分時代的觀念,而通常以人的價值素質或以公共領域的素質來審視時代本質。城市理論家珍‧雅各認為,高級文明之所以墮入黑暗時代,是源於自身的潰爛,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們對文化和技術的集體遺忘。 (閱讀更多)

因為災難,所以樂觀——評《核爆後的快樂生活》

劇評 | by 林雪平 | 2019-08-01

人類自毀能力在當下迎來高峰,毋庸質疑。當日常生活籠罩在滅絕的陰影下,那麼在災難過後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或者,這是在甄拔濤新作《核爆後的快樂生活》環繞不散的問題。核爆是一場災難,揭示人類的脆弱。在最近HBO短劇Chernobyl中,無形的恐懼猶如核塵埃一樣覆蓋城市每個角落。所有關於核災的描述,主旋律是悲劇。 (閱讀更多)

世俗趣味的意義︰讀陳麗芬《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

書評 | by 日月 | 2019-08-02

《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於2016年由天地圖書出版,作者陳麗芬退休前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是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這本書分開了兩部分,集結了十篇寫於2001-2011年間有關中港台及海外不同創作者的文字和影像作品,以及有關華文世界裏文學現象的學術論文。第一部分名為「作家與書寫」,由七篇文章組成,主要探討七位創作者的書寫/創作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作家分別為台灣的黃國竣、廖鴻基及白先勇主、海外的張愛玲、香港的黃碧雲及導演許鞍華,還有中國的姜戎。第二部分名為「理論與文化政治」,有三篇文章,焦點則從分析文學創作轉移到探討文學批評的學者如何利用文學理論,改寫政治、社會,及文化生態和觀念。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

雞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07

詩三首:〈慣性〉、〈鵝之悲歌〉、〈這一邊和那一邊〉

詩歌 | by 丘亦斐, 王培智, 侯蔽 | 2025-04-04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