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金銓的電影裡,一個客棧便是一個江湖,胡金銓擅於經營封閉空間裡的武打場面調度,在客棧空間裡,最精彩的是試探、圖謀等「暗鬥」,這個江湖雖小,卻絕不單薄,胡金銓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無限可能,更顯其靈動性。 (閱讀更多)
漫畫《文豪野犬》重點描寫的自殺癖,書封書背必印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與女子殉情而死等,全是我們耳熟能詳浪漫得殘酷的「太宰賣點」,然而在蜷川実花鏡頭下的太宰治,渣男故事卻不再局限於此,也更令人著意那些女人在太宰治的生命裡,擔當著怎樣的角色和地位。在這個專題小輯裡,結集鄭政恆與梁偉怡的兩篇影評,亦包括沐羽對太宰治的延伸思考,《虛詞》記者黃柏熹也找來電影以外的改編,讓讀者從不同面向去理解和正視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閱讀更多)
麥曦茵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烈日當空》時只有23歲,那時她拿著200萬港元經費,並要在24日內把電影拍完。事隔10年,由麥曦茵執導及編劇的中港台電影《花椒之味》(Fagara),台前幕後陣容鼎盛,然而探討的命題,卻從未離開《烈日當空》,說的是自我發現、自我療癒的過程。《花椒之味》小輯包括劉建均與高琳達的精彩影評,同是以《海街日記》作比對,前者麻辣、後者芬香,也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麥曦茵專訪,揭開了電影對導演的特殊意義。 (閱讀更多)
2018年2月16日,中國導演、作家胡波的電影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在德國柏林電影節首映。我們羅列出刊登於「虛詞」的三篇評論,包括羅昊培與陳子雲的影評、以及忤尚寫關於電影原著《大裂》的書評,三位皆是年輕評論人,或也因此呈現出一道獨特的青春殘酷物語。他們細膩的觀察和閱讀中,又找出了甚麼我們未能發現的事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