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某一年齡,就會抱怨父母會拿別家孩子跟自己比較。但顏擇雅認為,很少孩子會完全不拿別人父母跟自己父母比較,但一個爸爸有多厲害,不是看他有多會賺錢,而是看他有多慷慨了。文化資源上的慷慨,時間上的慷慨,尊重上的慷慨,信任上的慷慨,但爸爸是否真有好壞之分?這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閱讀更多)
中六的日常就像泥濘一樣,緊緊困著這班學生,讓人難以脫身。她們每天都在奮力備戰,為那將會定斷她們未來的那場仗作準備。在這十八年的人生中,有將近六分一的時間都貢獻給這個文憑試。無論如何,這對她們未來幾年的人生都一定有影響,這種壓力並不是旁人幾句說話就能紓解。所以,她們現在坐在這裏,相對無言,誰也不知道該說些甚麼。 (閱讀更多)
本雅明有個本子,紀錄他的兒子的話,和行動。觀察兒童的語言和舉動,對我來說,也是接近這世界真相的一種方式。蒙特梭利仔細講述過很多片段,關於成人如何在一間教室坐下,進入一種冥想般的狀態,去「觀察」眼前的孩子們,這些每個有著獨特想法的個體,在對世界的關係中發出暗示般的邀請,觸摸世界的形狀,進而將自身連結其中。 (閱讀更多)
來年要讓路給 STEAM 課堂,熒惑分享接手教圖書館課的這一年,跟學生談過異想天開背後的人文關懷,也推介過《生命樹》及《永恆與一天》的電影,籠統地用一個字概括,無論是在那兩套電影,抑或在所有的書中,其實都是同一個字︰「緣」。 (閱讀更多)
游欣妮形容,在網課與實體課相間的這兩三年,退學的欲望時而湧現,也相信許多人同樣在學海裡載浮載沉,然而,「我們家族就是從沒出過一個大學生。」肩負整個宗族的期望和必須「學有所成」的重任,前路叫人卻步,卻又偏偏無處可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