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你老母,記在真相中——五本香港記者的反修例運動記錄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05

「記你老母」,一句衝口而出的說話,幾乎象徵了新聞工作者在整場反修例運動中所面對的艱難處境。記者一方面要瓹窿瓹罅,以鏡頭和筆記錄面前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得在子彈和雜物橫飛的夾縫中左閃右避,然後繼續工作。這一班記者,稱得上是站在最前線的記錄者。


而撼動社會的一場運動,難免對新聞工作帶來衝擊——記者真的可以不帶情感地報導嗎?如何在不同立場之間保持報導的獨立?在真相難尋的事件中,記者又如何能鍥而不捨地尋找事實?沉澱、累積近一年後,記者工作的成果終於以著書的形式,一本一本地浮現出來。


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五本由香港記者撰寫的反修例運動記錄,為讀者提供一點索引。過去的新聞即是未來的歷史,為真相留紀錄,不容錯過。


***


transparent_xlarge


-譚蕙芸《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突破出版社)


「有人開始喊:『記者!有沒有記者?』(……)我才發現,在現場除了『雨傘』和『索帶』會以這種傳口訊形式尋求支援外,記者也是一種『物資』。」譚蕙芸在她有關反修例運動的新書《天愈黑,星愈亮》裡這樣寫道,寥寥幾句,已經交代了記者在社會運動裡的角色變化。這正是譚蕙芸的文字魔力。


譚蕙芸是香港的資深記者,擅長書寫特寫新聞。跟普遍追求鏡頭和速度的新聞報導手法不同,她以文字和敏銳的洞察力,把環境氣氛、人物動態、情感流動一一呈現出來,儼如把讀者拉進現場;在傳統新聞中看不見的角落,她關注、她凝視,藉文字築成記憶。


《天愈黑,星愈亮》結集了譚蕙芸在反修例運動中的報導,她進出現場與人潮,凝聚成五百多頁的書,沉重如歷史的重量。整場運動裡,她以自由身記者的身份記錄,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文章,靈活如水,也獲得非常廣泛的關注。讀這本書,我們會像跳水一樣,重返那段不容忘記的切身歷史,重遇重一個人。


譚蕙芸的《文字欲》:沒有比逼近人性真實更重要的


105521220_552667222283257_7656249204305424275_n


-柳俊江《元朗黑夜: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lauyeah.co


跟不少新聞記者出版的書不同,前無綫新聞記者柳俊江的《元朗黑夜》只講反修例運動中的一件事——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事件。


2019年7月21日的晚上,大批白衣人在元朗聚集,先是在鳳攸北街襲擊一名路過的男廚師,及後闖入元朗西鐵站襲擊市民;在此期間,警方完全未有介入事件,更沒有在當晚拘捕任何手持武器的白衣人。整場「721事件」在真相未明的陰霾中,成為人們對警隊公正性的最大質疑。


一年來,「721」的真相不只未被言明,更在官方的操弄中,離真相愈來愈遠。柳俊江是當晚其中一個被襲的受害人,他決定「最後當一次記者」,寫一本尋找事件真相和成因的書。在《元朗黑夜》中,他不只希望看到當晚的襲擊是怎樣發生的,更希望探索埋藏當中的遠因近因,各種後果和巧合。雖然柳俊江承認民間調查所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但藉由四十名跟「721」有關的當事人的證詞,我們應該更能在一年後的平靜中,捉緊每一條千絲萬縷的線索。


b57f99_9a36e3dc417d4ed2a32fc3c25071e951_mv2


-高仲明《港傷》(brownie publishing ltd.)


回想幾個月來的反修例運動,你會特別想起哪幾個印象深刻的畫面?黃色的雨衣?721元朗西鐵站的襲擊片段?831防暴警在地鐵車廂裡的行徑?還是中大和理大的烽煙?


重提這些事件,那些畫面或者又在你的腦海中浮現,甚至帶點痛。我們所身處的年代無疑是影像的年代,直播新聞為觀眾帶來前線動態,新聞攝影把衝突定格,成為我們記憶的延伸部分,也構成心理創傷。我們不在現場,但同樣感受到加諸人們身上的痛。


從事新聞攝影二十年的香港攝影師高仲明出版的《港傷》,同樣關心這種痛。但他不是呈現那些泛濫的衝突畫面,他繞過最直接的情緒起伏,轉而把鏡頭定焦於傷痛的後延及然後——傷口看似癒合了,但內裡的痛仍然在。書中二十四個受訪者,包括楊子俊老師、爆眼少女K、831被捕者吳傲雪等人,照片裡他們身上只有微弱的燈光照亮,二十四段傷痛經歷藉由文字娓娓道來。攝影師如是說:「傷痕可能會隨年月退卻,但我們必須記著它們的由來。」


【文藝follow me】《港傷》攝影展 攝影師高仲明難忘傷者呢喃


109928583_3409737085752246_4717935102623999180_o


-誌 hk.feature《香港大道》(誌傳媒有限公司)


「誌」是在去年七月成立的獨立媒體機構,團隊由資深記者以及年輕記者組成,以文字報道和影像報道為主,是反修例運動裡其中一個冒起且有規模的網媒。褪去傳統新聞機構忙於追蹤即時新聞的報導模式,「誌」希望「退後一步」、「慢工出細貨」,出街的報導往往更具深度,除了耐看,也為事實真相提供多一種角度,讓讀者看見更多的細節。


《香港大道》是「誌」的反修例運動報導結集,除了包括「721研究報告」、「洋警開槍調查」、「七一佔領立法會全紀錄」等重大事件的專題報導,二十個在運動不同崗位上付出的人物專訪等等,也有社運關鍵字索引、記者的觀察文章等從旁檢視的部分,以不同的路徑重訪過去一年的社會動盪。


獨立媒體之所以為獨立媒體,在於他們希望在傳統新聞機構的運作模式之外,爭取更多更大的報導空間,變相亦令大眾能夠獲取更多、甚至更好的新聞資訊。當然,這意味著走上一條更艱辛的路,但在前路漫漫的香港大道上,我們絕對有空間互相扶持。


107355550_2122715057860798_4319048980139592393_o


-《記者上返行人路:14個網媒的採訪反修例運動手記》(有種文化)


整場反修例運動中,不時可以看到警察跟示威者之間站著一大群穿反光衣、戴著頭盔的記者,當中除了包括傳統媒體,也有一大群自發記錄現場的網媒記者。網媒的水平或多少存在一定爭議,但這群不收分毫,不是媒體專業出身,甚至仍然在學的記者,相信的可能只是一個簡單道理:多一支筆、多一個鏡頭,就多一分記錄真實的機會。


《記者上返行人路》這本書就結集了十四個網媒在反採訪運動中採訪的真實經歷,嘗試把焦點聚焦在這群頻頻走上街道紀錄,同樣冒著風險但未被深入了解過的「記你老母」。要知道,這班沒有傳統媒體名牌保護的記錄者,需要面對的被捕、被傷害風險可能更高,與此同時,他們確實為這場運動留下或補足了不少鏡頭及報導,令真相得以被看見。為愛還是為責任,我們不妨在書中尋找答案。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你好,香港Art Basel核心外圍的本地創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5

《千鳥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離別島

小說 | by 葉秋弦 |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