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9-21

「當盾牌碰撞聲聲漸進。/她的名字叫香港/她只是恰巧不是你家鄉。」今年台北藝術節的壓軸節目,「再拒劇團」的作品《說吧,香港》,以詩人廖偉棠的十五首編年組詩為本,描繪香港二百年的跌宕起伏。劇作以詩歌結合音樂、聲音與劇場,導演黃思農偕台港音樂人黃衍仁、曾韻方為詩作譜曲演唱,以聲述史,呈現香港的失語和喧囂。廖偉棠說,希望作品能提供一個香港歷史的脈絡,讓觀眾體會到,「香港為甚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閱讀更多)

【台灣金音獎】黃衍仁憑《窄路微塵》電影配樂成功入圍 與日本、中國、泰國音樂人角逐「亞洲創作音樂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13

第14屆台灣金音創作獎於12日公布入圍名單,香港音樂人黃衍仁憑電影《窄路微塵》原聲配樂,入圍「亞洲創作音樂獎」,成為本屆金音獎入圍名單中唯一來自香港的音樂人。同樣入圍角逐該獎項的音樂單位包括來自日本的東京塩麴、中國的王澳珂、火星電台,以及泰國的 Ham Tanid(Tanid Sintaratana)。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8日(星期六)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 (閱讀更多)

沙中淘金,談香港通俗文學之承傳和流變——陳國球 x 黃仲鳴 x 陳惠英「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9-13

承接五四文學轉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正處於擺脫傳統文學格局的轉型期,文學風氣亦逐漸走向通俗化,使文學展向更廣的受眾,因而成為通俗文學最蓬勃的年代。回顧上世紀末的文學發展,本年度書展邀請到《香港文學大系》主編陳國球教授、黃仲鳴博士,及陳惠英博士,以《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為題,從各自在《香港文學大系》中所負責的研究,對談香港通俗文學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演變。 (閱讀更多)

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峙 ——許廸鏘 X 張詠梅「筆落言詮:侶倫《向水屋筆語》注釋的意義和價值」講座記錄

報導 | by 林穎茵 | 2023-09-09

在《向水屋筆語》中能看見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也能看見作者情感的變化與矛盾。張詠梅提到:「侶倫自身喜歡感傷頹美的東西,又認為自己的創作很嚴肅等,但侶倫整體的文風是很真誠、樸素、溫和的色彩。」許廸鏘對侶倫的戰時日記更是感受深刻:「就算在戰亂途中仍創作不斷,四周寄稿追求發表。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環境混亂、砲火連天,出版社竟然也能將稿費寄到侶倫的手中。」他更笑言:「慚愧自己編了幾十年雜誌連一個仙都沒有給作者。」 (閱讀更多)

十年神戲 一葉知秋——「《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趁著黃秋生與張珮華創立的神戲劇場走過第十個春夏,黃秋生從26年前親筆寫《狂秋日記》,到今年出版由林蕾訪問和筆錄的《秋生回憶》,此次「《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三人分享成書的過程和感受,以及與席間的觀眾們互動,讓我們認識更多螢幕以外的黃秋生。 (閱讀更多)

梁朝偉獲威尼斯終身成就金獅獎鮮有落淚 李安頒獎辭形容其為「導演的夢想」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03

今年第80屆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之一梁朝偉,昨日從導演李安手上接過獎項,成為歷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演員,並鮮有地激動落淚。致辭時,他先感激太太劉嘉玲、家人朋友以及全球影迷的支持,並感恩在香港電影界獲栽培,希望將獎項和 41 年來一同工作的人分享,「將此獻給香港電影。」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