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4-03-20

藍玉雍看見《特權樂園》中三層「看不見」的暴力,那是一種超越體制、日常化的暴力,讓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去慢慢習慣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並產生分心和疏離的反應,最後對於現實的日常感到理所當然;而片中唯一與這種「理所當然」不同的情感反應,是這些加害者過度清潔的強迫衝動。經歷二戰之後,以及影像過載的當代,《特權樂園》選擇以聲音的顯現與缺席,來呈現猶太人的一切苦難。 (閱讀更多)

如何說好神的故事?──讀周丹楓《喧嘩的碎片》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4-03-27

神本就奇詭難測,作者應當寫得具體和實在,才能令讀者信服,但「奇」才是作者的焦點,出奇不意吧!在作者筆下,神的出場顯得相當隨意:「我」的母親從草叢撿到一尊彌勒佛。神明隨處可見,不是太離奇嗎?更奇的是,神跡顯現啊,母親左腳韌帶斷裂因此好了,神便更神化了。至此,作者理應抓住這個治療的奇幻之景大肆渲染神,誰不知作者又點到即止,拜神過程、心靈洗滌、還神結局都完全跳過,未能找到一絲神行神跡。這還不夠奇,最終之奇在於,神明顯靈理應繼續供奉,但母親卻請走這尊彌勒神! (閱讀更多)

台灣欠缺的那本史景遷:《中國縱橫》

書評 | by 陳榮彬 | 2024-03-18

臺北絲路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翻譯書《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作者叫做「史班斯」,譯者為張連康——沒錯,這位「史班斯」就是後來在中文學術界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作品也就此踏上在中文世界的旅程。 (閱讀更多)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胡夢未於去年年末到訪臺北美術館中的台北雙年展後有所思,思考如何欣賞藝術和關於欣賞藝術的門檻會否因普及而改變。今屆台北雙年展以主題「小世界」代表希望,如策展人所述,讓藝術家以其作品透露著對世界時局的不安和表達他們的視野;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胡夢未亦以此反思香港的藝術風氣。 (閱讀更多)

【無形・同病相連】重闡本土 讀鍾國強《默讀餘溫》彭依仁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4-03-14

2023年是詩人鍾國強的豐收之年,除了小說集《動物家族》外,還有在中國大陸出版了由其翻譯的《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然後是去年年底字花出版詩歌評論集《默讀餘溫》,我反覆閱讀當中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或為鍾閱讀詩歌、翻譯外國詩的筆記,或為闡述對本土詩或年輕一代詩歌創作的看法而寫的短文。 (閱讀更多)

文藝不需要正確,只要發瘋——《周處除三害》影評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3-14

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去年底在台灣及香港陸續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目前暫居大陸票房榜首。Sir. 春風燒因此認為迪士尼式的、荷里活式的政治正確價值已令人訥悶,《周處除三害》正跳出了某種corny的政治正確,是一股清流,作為犯罪片卻又拍出了公路電影自由奔放的感覺,見證主角在一段毫無意義的旅途上自我放逐、不斷成長,結局時選擇了死亡。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

雞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07

詩三首:〈慣性〉、〈鵝之悲歌〉、〈這一邊和那一邊〉

詩歌 | by 丘亦斐, 王培智, 侯蔽 | 2025-04-04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