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 by 李海燕 | 2020-10-23

理想中的口述歷史的價值,是在反單一敘事的基礎上,借助不同角度的描述來審視大歷史,改變可見和不可見的分配。重視口述歷史與懷疑權威,是信念的一體兩面。在自我表述作為人所共有的權利的前提下,應該如何看待對第一身敘事內容「正確性」的「核實」?核實雖然有助口述內容更容易獲廣泛接納,但是它同時強化大敘事的單一性,作為口述歷史,弔詭地愈「可信」價值可能愈低。我們應如何處理口述者作為歷史的代理人、以及當下說話主體之間的距離?口述歷史的「述」,是描述內容本身,還是受訪者的語話邏輯和譴詞用字被放置在怎樣的脈絡中? (閱讀更多)

《我想結束這一切》:無奈人生,輾轉反覆也孤伶

影評 | by 失・逃 | 2020-10-26

查理荷夫曼是當代最炙手可熱的荷里活編劇,雖然產量不多,卻每每讓人咋舌。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延續查的瘋狂幻想,即使《我》貌似供出一個較樂觀的結局,卻仍然是重述著一個故事,每個角色均可窺見他作為編劇和(自認失敗的)中年人的焦慮。 (閱讀更多)

單身不可怕,騎呢關係更可怕——從《文學單身動物園》中看單身的多樣性

書評 | by 謝豬 | 2020-10-21

《文學單身動物園》起題取自歐洲科幻愛情片《Lobster》的中文譯名,雖然各章節間缺少連結,既不分時序,也不分古今中外,卻呈現了單身的「多樣性」。單身的定義原來可以很廣闊,界線也可以很模糊:就算真的流落孤島,偉大的文學家們還是會寫一百封寄不出的情信跟心裡的對象聯繫,所以「絕對」單身是不可能的。 (閱讀更多)

《我想結束這一切》:當我夢見我殺死了我

影評 | by 紅眼 | 2020-10-20

傳聞《我想結束這一切》是年屆六旬的查理荷夫曼收山之作,有如豁出去的最後一次精神分析電影實驗。若《無痛失戀》是一個「死而復生」的愛情故事,《我想結束這一切》就是一個「為死而生」的愛情故事。但當然,《我想結束這一切》複雜得多。兩部電影,從浪漫真愛到絕望的灰燼,唯一的共通之處是,這麼多年來,查理荷夫曼始終都依戀著那一片冰天雪地,而他想像的情人,都有一把橘色的頭髮。 (閱讀更多)

《新聞守護者》的饑餓演練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10-19

追求真相和尋求公義,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核心主題,葉嘉詠這篇影評再從「飢餓」作延伸,談到電影中的真相,如何與飢餓缺一不可,甚至相輔相成。 (閱讀更多)

為傷痕歲月說一個無比殘酷的笑話 —— 王童電影回顧展

影評 | by 紅眼 | 2020-10-19

過去在香港搞台灣電影經典回顧,通常離不開侯孝賢、楊德昌或蔡明亮的鐵三角組合,王童一直都被冷落。但自從去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王童的鄉土作品再次備受關注,亦在最近舉辦了電影回顧展。如果說侯孝賢電影世界是帶著歲月的傷痕,王童那些帶著「古早味」的電影,就是為歲月而開的一個玩笑,像幽了歷史洪流一默的詼諧段子。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