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30

今年獲得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的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在成為編輯之前,本身亦是文學作家,曾經著有《綠皮火車》一書。她形容自己平日工作是做書,閒餘的時候便寫字,寫不出來的話便閱讀,尤愛黃碧雲、潘國靈、西西、蘇偉貞、童偉格等的作品。由成為作家,到入行做編輯以至獲獎,一切的起點,是源自她對文學的熱愛。在這個文字、書本愈被輕視的時代裡,她堅持腳踏實地編一本書,因為這是她能夠做到「最卑微的一件事」。 (閱讀更多)

香港年輕作家梁莉姿、蘇朗欣獲「新北市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 梁莉姿:「願離開的人記得一切背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近年香港作家於臺灣屢獲文學獎項,繼早前陳慧憑《弟弟》榮獲「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後,兩位香港年輕作家梁莉姿、蘇朗欣近月也再次獲獎。梁莉姿憑詩作〈媽媽給我寄口罩〉獲頒「2023新北市文學獎」新詩一般組優等獎,蘇朗欣則憑〈時間之外〉獲頒「2023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 (閱讀更多)

【第60屆金馬獎】香港電影獲四獎 林品彤封最年輕金馬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7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於昨晚(25日)舉行。香港電影在今屆金馬獎共獲得十八項提名,最終奪得四獎,包括《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奪得「最佳新導演」,以及謝咏欣憑在《但願人長久》中飾演吳慷仁女兒贏得「最佳新演員」獎。而由何思蔚執導,以移民潮為背景的短片《直到我看見彼岸》則奪得「最佳劇情短片」。陳嘉言、黃曉傑製作的動畫作品《夏夢迴》亦榮獲「最佳動畫短片」。其他獎項方面,吳慷仁憑《富都青年》榮封金馬影帝。而年僅十二歲的台灣演員林品彤,則憑在電影《小曉》中飾演過動症小孩,榮登史上最年輕的「金馬影后」。 (閱讀更多)

台灣金馬獎明揭曉 香港電影先拔頭籌 ——《年少日記》奪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但願人長久》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4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明晚(25日)舉行,金馬執委會今日舉行金馬獎入圍午宴,同時率先頒發「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兩個獎項均由香港電影奪得,其中由卓亦謙執導,獲得五項金馬獎提名的《年少日記》榮膺「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則由祝紫嫣執導的《但願人長久》奪得,為香港電影在今屆台灣金馬獎中先拔頭籌。 (閱讀更多)

二十年前訪談錄音曝光 英國神秘街頭藝術家Banksy疑自揭真名「Robbie」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4

多年來從未向公眾揭露身分,像謎一般的英國知名街頭藝術家 Banksy再一次趨近大眾。周三(2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 Podcast 節目「The Banksy Story」釋出二十年前的錄音,當中疑似是Banksy的受訪者透露自己本名為「Robbie」。 (閱讀更多)

戀水癖與我們的距離——訪《(非)正常欲望》導演岸善幸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3

岸善幸也提到,片中不同角色與水的關聯性都有所不同,在對白以外,也設計了很多細節呈現「水」之於不同角色的感覺,諸如拍攝否定戀水癖的檢察官喝水的鏡頭、小孩子天真無邪在夏日嬉水的影片等,甚至連戀水癖的群體之中,也各自喜歡著水的不同樣態,可能有人喜歡濕漉的衣物,有人喜歡水柱噴湧的狀態,以此擴闊我們的想象。這也是他拍攝電影以來抱持的信條,「電影不只是娛樂,而是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伊丹十三說過,我們看的東西越多,知道的東西也越多。我也希望透過拍攝邊緣者的故事,讓觀眾知道這些人都真切存在,明白到觀看世界的方式不只得一種。」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編輯推介

我看到的《2046》

影評 | by lvymoksha | 2025-02-25

《命運》交響曲

小說 | by 盧頌熹 | 2025-02-21

情人節必看愛情電影! 麥曦茵X月巴氏X陳煒舜X鍾雪瑩私藏片單

現身說法 | by 麥曦茵, 月巴氏, 陳煒舜, 鍾雪瑩 | 2025-02-13

逃課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2-10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