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電影《千禧曼波》,寫實又瑰麗地刻畫千禧年台北都會男女的愛慾生活,時隔23年以4K修復全新面貌重回大銀幕。寧霧從中先出愛的不同形狀,豪豪的索取和佔有,捷哥的沉默寡言和給予,令他陷入愛的沉思。他從美國哲學家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的《善的脆弱性》說起,我們可以把愛視為不完滿的個體對完整的渴求,在愛的對象找到美與崇高,而Vicky與二人的關係、北海道夕張的那場雪,令他聯想到辛波絲卡和紀伯特的詩。 (閱讀更多)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閱讀更多)
趙曉彤所編纂的重磅鉅著《西西看電影》分為三大冊,涵蓋西西於1960年代,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歐洲、荷里活、亞洲電影的文字。張錦泉認為閱讀西西的影評文章,不單帶領讀者回到上世紀的香港電影業場域,更使快被光影聲樂等感官享受刺激得接近麻木的我們,重新反思觀賞電影藝術作品的方式和意義,並且在文學創作以外,得以從「影評人」這特別的角度再次認識西西這位傑出的香港作家。除此之外,他反思我們作為觀眾,是否正與香港電影一起進步?他認為如未懂得欣賞本地創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西西正是提醒了我們,要覺察自身的「知」是否不足,是否令自己的心與眼有所偏差。 (閱讀更多)
去年全球首映的《盜墓奇美拉》入選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首映場獲得全場9分鐘起立致敬。藝術家黃嘉瀛有見香港坊間影評多論述電影中的虛實、生死意象或拍攝手法,鮮有談及貫穿整條故事線的伊特魯里亞(Etruscan)古文明及其象徵意義,故撰此文,深入分析導演置放的劇情設計的用心,以及介紹一些歷史文物如萬獸女神像、躺臥餐廳墓的壁畫、伊特魯里亞銅鏡等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