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青春"

詩四首:〈悼瘂弦〉、〈夜話〉、〈船灣夜記〉、〈清單〉

詩歌 | by 嚴瀚欽 | 2024-10-12

詩人嚴瀚欽傳來詩四首,先有悼念大師瘂弦之作〈未完成〉,一則未完成的故事像在這個秋天悄悄完工;〈夜話〉以「幽靈」之眼,描繪人們在夜色的情景;〈船灣夜記〉寫一次後青春的夜遊,在淡水湖主壩沿路觀察,有詩和鬼故作伴,直至黎明再次把他們撕破;〈清單〉寫時間如何在生命中流逝,也談讓時間變得穩固的技巧,譬如行走、寫字、愛一個人,但終究要接受歲月靜止的事實。

以後

散文 | by 黃戈 | 2024-04-06

黃戈從林峯的〈幼稚完〉說起成長與代際關係,穿插不同廣東歌與流行文化的嬗變,看〈依然睡公主〉與〈幼稚未完〉對照前作,再回望那些五四文人與文學主流,許多事情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所謂的任何一代的「後」,享受著「以後」的青春紅利,黃戈身為90後,卻無法代表一代90後,只能代表自己。最後他慨嘆20年代開始,8、90後漸退「以後」的青春印記,短短十幾年,少年維特變成中年維特,匆匆消散,還望繼續無知,無需妥協,堅持當時信念。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3-12-22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成功補習班》:為陳俊志而寫的後青春霓虹詩——訪導演藍正龍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1-22

由臺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轉戰到香港亞洲電影節「影迷別注」單元的《成功補習班》,是為金鐘視帝藍正龍演而優則導,轉型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故事源自藍正龍14歲時遇上補習班老師,亦是後來成為著名男同性戀紀錄片導演的陳俊志,多年來亦師亦友的情誼,以及青蔥歲月的片段,引導他以真實改編的方式,記錄這些已然逝去、無法忘懷的人和事。早前藍正龍出席香港的放映場次與觀眾會面,事前接受訪問,分享關於同志題材、與陳俊志老師的往事,以及執導心得。

《烈火青春》詩輯:永遠張望未來,今夜卻只有你

詩歌 | by 李顥謙、璇筠、鄭點 | 2023-04-28

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相隔41年最近再度於大銀幕上映,導演重新剪輯的4K修復版本,讓觀眾重溫戲中兩對男女的青春殘酷,愛慾橫流。李顥謙、璇筠、鄭點分別寫詩,組成《烈火青春》詩輯,烏鴉飛回尚未破滅的黑房,代替流離的觀眾,親吻曾經被禁的月色與訊號。

狼戾廢人,精緻靈魂——訪黃秋生《白日青春》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3-04-28

黃秋生憑《白日青春》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電影拍了二十多組戲,黃秋生來回咀嚼劇本的細緻人皆共知,鄧小樺這篇訪問,從他的狼戾表面,走到靈魂之中,表面以下還有許多層次,永遠有一股創作的內在動力,讓他不絕追求,同時可能隨時變化騰動,如同青春少年。

窮途過後,青春才剛開始 —— 訪《白日青春》劉國瑞

專訪 | by 紅眼 | 2023-04-12

離開,還是留下,走與不走,是這幾年許多香港人都必須做的抉擇,也是劉國瑞在《白日青春》裡借巴基斯坦男孩哈山/莫青春的偷渡故事所提出的問題。「我覺得要『走』很正常。在這部電影,所有人都嚮往更好的生活,哈山便問陳白日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來香港。陳白日說:因為人人都嚮往安穩的生活。」故事裡,陳白日就是年輕時從中國大陸游水偷渡到香港,幾十年後,他決定送一個萍水相逢的小男孩偷渡,讓他走出香港。「『走』是一個很自然的本能生理反應,大家都想去一個更好的地方,所以我不覺得就是一個壞事,亦不覺得『走』是一個不好的決定。不論是難民,或者是以前偷渡來香港的人,甚至現在想移民的人都好,實際上是一種本能反應,而這種本能反應走出去,會令到我們的社會世界更多元。」

青春是一場回不去的遷徙:專訪曾詠聰《千鳥足》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3-24

高頭大馬的曾詠聰是個運動健將,對他而言,寫作是一場需要意志力的長跑,「跑步有時一齊跑,有時自己跑,自己一個跑是可以有計劃的,可以有不同路線,跑到一半覺得攰,可以自己停的﹐又可以跑回頭。回憶過去就是返轉頭;要比賽或出書,就要有計劃地寫作,寫作就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出書是一個階段的小總結,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他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

當我們反抗失敗,音樂使人自由——青春音樂電影《27》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2-08

Live Fast, Die young,27 歲是一道分水嶺,搖滾名人堂上赫赫有名的 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im Morrison, Prince, Amy Winehouse, Kurt Cobain,都是在人生最燦爛的日子——27 歲逝去,活不過 27,死因大多與沉溺濫藥有關,太多藝術家選擇借毒銷愁,最終活不過 27 大關。青年導演郭頌儀(Erica Kwok)就以「27」這個憂鬱的年歲為題,將 27 歲的迷茫拍成一齣喜劇微電影《27》,演繹出一種在死亡大限前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人生(hedonism)。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出爐 《給十九歲的我》膺最佳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6日)公布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九部推薦電影,「最佳電影」大獎為張婉婷、郭偉倫聯合導演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而「最佳導演」由《神探大戰》韋家輝和《窄路微塵》林森 雙雙奪得。

已讀即回: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4-29

文藝界兩大唱得之人──LunaIsABep同Roger大師兄回歸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Book Channel 四月鉅獻,Roger X LunaIsABep X 黃嘉瀛,2 girls 1 guy一齊講下有關「成長」嘅話題,Roger自爆愛情經歷之餘,仲同Luna合唱!

失敗的、青春的、美好的電影時光 ——《電影之神》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0-19

有成就的電影人,當然可視為得到電影之神眷顧。但《電影之神》回頭撫慰了所有失敗者,無論導演、觀眾,還是戲院小職員,偉人或平凡人,但凡因電影而入神的人,都能夠在電影時光之中遇見神。紅眼認為高齡 90 的山田洋次,用《電影之神》所傳遞著的就是這樣一種無限的愛。 夢想不在大小,只要喜歡電影,都總會找到一個與電影(之神)發生關係的形式。

青春殘像,醉生夢死——豐美股肥「破家立新」8小時直落電影派對後感

評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9月5日星期六,風和日麗。蘇麗真偕同一位為食的肥妹仔參與一個名為「破家立新」的8小時電影直落音樂派對,放映會位於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活動搞手名為《豐美股肥》,食字的洋名「Phone Made Good Film」,令她聯想到莫言的《豐乳肥臀》。

【已讀不回#59】盧鎮業:黑夜裡的青春鳥:白先勇《孽子》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8-13

白先勇《孽子》是台灣第一本以同志戀情為主題的經典小說,主角李青被「出櫃」後,受盡家庭、校園的歧視,當他到了同志王國「新公園」落腳後又有甚麼遭遇?父子間對同性戀的認知差異而產生的災難,又會如何發展?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有小野和你共讀白先勇。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青春電幻物語》:墮落吧,少年呀!

散文 | by 失・逃 | 2021-05-06

作為九十年代日本新鋭導演之一,岩井俊二的經典作《青春電幻物語》可謂文青電影的代表,但失.逃則提到岩井俊二的電影美學,其實亦受啟發於市川崑、周防正行、黑澤清和鹽田明彥等上一代日本導演。

中文系廢J的奇幻旅程

小說 | by 黃戈 | 2021-03-15

小說裡的主角讀中文系,卻不以中文人自稱。黃戈以此寫成故事,廢J者,以示其非學有所成,乃系中至弱之輩,所以一切行事,不能以此否認中文系的價值。系中自有能人,捍衛其尊嚴。

專訪貳叄書房:趁青春,結伴開書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05

今年就讀人文學科 final year 的大學生 Sherry 和 Joyce 卻決定不甘平凡,聯同已畢業一年、兼職教結他的阿翹,在油麻地一幢商業大廈的12樓開設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一起踏上治癒之旅——《踩板故我在》

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0-05-21

《踩板故我在》與介紹滑板的運動紀錄片不同,滑板的確貫穿了整套紀錄片,但只是作為切入點,讓人震撼的是電影本身的主題。除了記錄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長歷程,電影實際上也探討了不少關於貧窮、種族、階級的議題,特別是家庭暴力對下一代成長的影響。

致青春的遺書——談《無聊戲》

理論 | by 鄧志堅 | 2020-05-15

《無聊戲》是部想要觀眾感受多於理解的電影。導演歐陽永鋒透過攝影與燈光,營造頹廢氛圍技術上乘。從喝酒後飛車、爬樹、被送急診室、躺在馬路上到隔天宿醉等行為,電影(尤其前段)利用頗多手持鏡頭帶來搖晃感,強化主角們「今朝有酒今晚醉」的寫實感。

【虛詞無形一週年】青春冷冽,老派善意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5-29

流水一般無聲而不止,文學館的媒體虛詞無形就做了一週年。草創改名字的時候,有勸諫說名字裡有「無」字的媒體不大吉利,我當時笑笑便算,始終傾向保留「虛無」的頭聯。

【無形.紅】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專訪白先勇及校園版《牡丹亭》

專訪 | by 劉平、黃潤宇 | 2019-03-02

「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中國傳統文化就像廢園春色,兀自開放,如此安份守己,也如此空虛寂寥,知音難求。十四年前,白先勇將《牡丹亭》起死回生,掃清了園前落葉,在園外徘徊的人,慢慢被園內春光吸引,到得園中,才道一直錯過了如許風景,捶胸頓足,委實太遲。春光乍洩,也有人像白先勇,在園內驚鴻一瞥,卻注定為它痴迷一生,留園一輩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白先勇與《牡丹亭》,可能是另一個柳夢梅與杜麗娘的故事。

青春的失落與衰敗——《孔雀》如何閹割男性

影評 | by 黃彥瑄 | 2019-01-18

顧長衛在談及其作品《孔雀》時也說,他之所以會選擇以那段歲月作為表述,原因在於觸動了內在的感受、經驗。在故事中的人物、社會環境被靜置在70年代的遙遠記憶中,但對這一代從該時期長成的人(第五代導演)來說,卻是相當熟悉的。像是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侯詠的《茉莉花開》、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等,都不約而同地回望了相同的歷史記憶。

【虛度年華.廿八】馬奎斯︰枯枝敗葉,魔幻青春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8

28歲的馬奎斯,表面上是屬於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觀察家報》的明星記者,另一方面,他的短篇小說也已經聲名大噪。1955年5月,四易其稿的《枯枝敗葉》終於得到出版,是他的第一本個人著作;同年7月,他被《觀察家報》派駐歐洲羅馬,這是一份優差,他得以大量參加歐洲的電影節,是一場各種意義上的朝聖之旅。這一年的馬奎斯,總體心情應該不錯。這一年的12月底,他到達巴黎,則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窮困的歲月。

【虛度年華.廿八】蘇珊.桑塔格︰早熟早婚,青春期latecome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4

1961年之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直以女性知識份子的形象衝擊西方當代文藝界與思想界,作為後起之秀,桑塔格雖然成名較遲,但她慧根早熟,15歲中學畢業,三年後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在芝大讀書期間,她認識了社會學家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二人十天後閃婚,兩年後,1952年,兒子大衛出生,桑塔格從人妻一躍成為人母。

你讓我讀懂一首詩

詩歌 | by 卓韻芝 | 2018-08-14

編按︰歌手盧凱彤八月十三日設靈,十四日出殯。友人卓韻芝無法出席喪禮,在家中傷懷,靠讀默溫的〈夜曲〉渡日;她覺得盧凱彤是要她明白一些甚麼,感悟於是成詩一首,與同感者分享。

青春回頭百年身:專訪羅冠聰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8-14

上個月剛度過廿五歲生日的羅冠聰,出版了自傳《青春無悔過書》,以平實的文字記錄了他那被壓縮了的四年。過去尚未理清,青春已經逐漸離去,羅冠聰仍在等待尚未抵達的自己。

小思專訪(下)︰漂泊、反抗、青春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21-12-09

小︰雨傘之後,我最掛心的是那群參與過運動、但卻沒人知道他們名字的學生。他們穿著校服在金鐘佔領區讀書溫習,他們很乖,都很純。年輕人單純地以為甚麼事一做就有結果。有許多人為了「佔中」跟父母鬧翻了,運動過後,如何面對這種撕裂?他們不被重視,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對於自己做過的,他們會怎樣想?他們會否對突然結束的運動感到疑惑?有人能為他們解惑嗎?好像沒有。我惦念這群人今天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