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卡夫卡"

卡夫卡逝世百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7

卡夫卡去世後,他的作品才真正受到世人重視。他的好友布羅德沒有遵守燒毀所有作品的遺囑,使我們得以接觸到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如今卡夫卡逝世百年,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小輯先是收錄默言卡夫卡的「頹廢美」思想如何延展至中國,並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編輯部則報導去年未經刪減版的卡夫卡日記英譯本面世,當中重新發掘了卡夫卡對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等複雜困惑的關係;張歷君論述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如何曲折離奇,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又如何成為一場審判,文章亦借用阿甘本的概念分析了《審判》中的法律書寫;Sabrina Yeung探討了〈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和〈一隻狗的研究〉,當中指出動物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我們終究難逃孤獨。

【卡夫卡逝世百年】猴子變成了人──卡夫卡筆下動物的自由與規訓

評論 | by Sabrina Yeung | 2024-07-02

班雅明就曾說:「卡夫卡的所有造物中,動物擁有最多反思機會。」Sabrina Yeung指出《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講述一隻變成了人類的猿猴給科學院做報告的事;〈一隻狗的研究〉講述一隻以人類方式去思考狗生處境的狗,兩者皆有人類的憂傷與焦慮、思維能力、心理特徵,並且都在思考自由問題。但Sabrina Yeung認為,牠們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就如猴子為了籠外的自由,開始模仿人類,逐漸遠離本我,甚至獲得語言能力,讓主體進入語言秩序,卻依然難逃孤獨。

【卡夫卡逝世百年】無望的訴訟: 論卡夫卡的法律書寫(節錄)

評論 | by 張歷君 | 2024-06-14

【卡夫卡逝世百年】眾所周知,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關係堪稱曲折離奇,在五百多封致菲莉絲的信中,其中夾有幾十封是給另一女子——格蕾特.布洛赫(Grete Bloch)的,如是者「形成了一種文學上的三角關係」,引致後來的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卡夫卡在日記屢次稱之為「在旅館的法庭」,以詮釋自己與格蕾特的關係和位置。張歷君由此事件,借用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提出的自我誣陷(self-slander)書寫,分析卡夫卡在《審判》的法律書寫及其「軟弱無力的自衛手段」。

【卡夫卡逝世百年】矛盾天才的再挖掘!《卡夫卡日記》完整英譯本首度面世 八個一直被掩埋的細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7

據《衛報》的文章,在去年1月,美國企鵝蘭登旗下的Schocken Books出版了《卡夫卡日記》未經刪減版的英譯本,以紀念卡夫卡放下日記的百年時光,由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Ross Benjamin翻譯,他說:「布羅德堅定不移地相信,它們(卡夫卡的所有文字)對當代和未來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他是對的。」這是卡夫卡的德文版完整日記面世的32年後,首個英語版本,在國外獲得一致好評,被認為這將日記恢復到本來混亂的格式,亦有人覺得重現了發現到卡夫卡的興奮。當中包含了未經刪減、未曝光的內容,展示了他與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之間,複雜且常常令人困惑的關係,讓我們更完整地迎向這位「巨人」的面貌,同時揭露了八個一直被掩埋的細節。

【卡夫卡逝世百年】為何內地大幅紀念卡夫卡?卡夫卡與躺平的精神聯繫「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現象 | by 默言 | 2024-05-26

西方的現代主義小說先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轉眼已逝世百年,幸得他的好友布羅德 (Max Brod) 沒有如實遵從他的遺囑,把所有作品全數焚毀,我們才沒有錯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這位「弱的天才」去世後才受到世人矚目,相信他本人也沒料到自己的頹廢美影響至遙遠的中國,一句「我無法朝著未來前進, 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荼毒不少青年,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

無業卡夫卡:《喧嘩的碎片》中的自chur文化和過剩現象

書評 | by 鄧皓天 | 2024-04-30

鄧皓天讀完周丹楓的《喧嘩的碎片》後,不禁把他和卡夫卡的樣貌聯繫起來,內裡的資本主義敘事和超現代化讓他想起韓炳哲的《倦怠社會》,和馬克・歐傑的「過剩」都市現象。人們自覺信奉「勞者多得」的說法,就會形成一種「自chur文化」,人們抱著「敢搏就會贏」的心態,自然就會chur爆自己去達成不同成就,把無止境的工作和拼搏目標填滿日常生活,最終弄得心力交瘁,成了「倦怠社會」的一員,亦是周所描繪的那些幽邃無明的空洞心靈。

《方圓》「卡夫卡.審判」——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7-17

【已讀不回#68】江康泉 X 鄧小樺:智海《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16

江記今次要談的本土製作動漫,是智海的《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據說它是本土文藝漫畫界中的傳奇。不斷重複的敘事風格,畫風罕見地沉重,一切的苦難,都返照我們創作的初心。與智海份屬好友的江記,同代人的解讀飽含感情,記得收睇。

【已讀不回#58】盧鎮業:失去存在的價值:卡夫卡《變形記》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8-07

小野上星期講完貓,今個星期同你講卡夫卡《變形記》入面葛雷高變成的怪蟲。作為存在主義的經典作,主角葛雷高為咗幫屋企還債同支持妹妹學小提琴而努力工作,點知當佢變成怪蟲之後,屋企人又討厭佢、份工又無埋,最後連妹妹都嫌棄佢。到底他對妹妹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變形對卡夫卡而言又有著甚麼意義?記得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

【已讀不回#44】盧鎮業:少年的成人禮: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4-30

作為「文青」必睇嘅書,你哋有冇睇過村上春樹嘅《海邊的卡夫卡》?而喺呢本非常魔幻,又非常寫實嘅小說入面,我哋最終會見到一個現代日本社會嘅「弒父戀母」寓言?想知呢本「文青必備」嘅書講咩,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野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有病自然香】愈美麗的肺結核愈不可碰:卡夫卡、濟慈……魯迅?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8

肺與生命氣息的傳統想像,以及此病的「消耗」性質,將死亡推向神聖超然的境界。據《牛津英文辭典》,「consumption」(消耗)一詞最早被當作肺結核同義詞使用。結核病是分解性的、發熱性的、流失性的「體液病」,讓身體變成痰、黏液、唾沫,最終變成血。當患者的呼吸愈發薄弱,身體愈發被消耗,便愈發脫離塵世,最終得以消解粗俗肉身,使人格變得空靈,因此亦被稱為「靈魂病」。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男作家都是愛情寫信師,珍奧斯汀卻說別相信情信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0

讀《文學單身動物園》這本書,看古今中外不同名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中跌盪或自強,或者不禁輕嘆: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容易受傷的巨蟹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7-21

「外表堅強,內心脆弱」,大概是心理測驗及星座分析中最常見,人人都能自我代入的「廢話」,恐怕卻不適用於巨蟹座——因為他們內外都很脆弱。不要以為巨蟹座的外殼堅硬,其實這個外殼只是裝模作樣,說到底,巨蟹座就是一個巨嬰。受著控制潮漲潮落的守護星——月亮所影響,他們多是脆弱敏感、情緒多變,又因為月亮代表著靈魂、根源及母性,故巨蟹座「戀母」及「戀家」,是一個極需要安全感及關愛的孩子。他們的星座符號,就是一雙以保護姿態圍成一個圓圈的蟹鉗,在外部世界中,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揮動蟹螯,虛張聲勢意圖保護自己,但這種防備一觸就破。至於柔軟濕潤的蟹身,則如水一樣溫柔,反過來像母親一樣,照料及滋養他們所認可的人。

【虛度年華.廿八】 卡夫卡:每天都想離開地球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7

不是所有作家都以文學作自己的志業——28歲的弗蘭茲・卡夫卡,還未寫就第一本出版《沉思集》,而是與妹夫卡爾·赫爾曼(Karl Hermann)合伙,營辦在布拉格的第一家石棉工廠。那年的他,已因為枯燥的工作與無法寫作的焦慮,每個星期天都無所事事地在公園散步,大叫:「我每天都想離開地球。」

灣仔艺鵠 ACO:卡夫卡也要新包裝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09-02

艺鵠書店的名字,是從英文ACO(全寫是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音譯過來,至於為何選用這個「艺」字而非繁體「藝」字,創辦人May Fung 馮美華笑說:「沒甚麼原因,純粹想表現書店的與別不同。」

【單身動物園】卡夫卡:孤獨是對我巨大的誘惑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卡夫卡,捷克語中「寒鴉」的意思。在世四十一年,弗蘭茲·卡夫卡三次訂婚、三次悔婚,最終因肺病在療養院中離去,更在遺書裡要求摯友將其大部分創作、日記、信件都銷毀。「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或許可作他一生寫照:本有可停棲之處,「書寫」卻總將其推離安全線外,把他拋入徹徹底底的孤獨中去。

在麥難民的墓前,再思自由抗爭的可能——「阿甘本與變向裸命」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致寧 | 2018-07-25

某個無眠的晚上,馬玉江到灣仔麥當勞買漢堡包,自幼長於中國農村的他偶然發現,「與無家可歸的人在一起,有種熟悉感、安全感。」於是他用了一年時間收集麥難民的餐飲單據,做成個展《夜未央》。七月八日的講座「阿甘本與變向裸命」,由策展人朗天主講,他笑言雖名為講座,實則是他小小的個人分享報告。展覽揭示的麥難民現象,觸發朗天思考自由抗爭的可能,他更指出麥難民的生存狀況與我們相距不遠。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在走向becoming-bare-life的絕望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