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灣仔富德樓的「西西空間」將於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1月31日舉行「西西的房間盒子:從縫熊開始」展覧,為「西西空間」首系列的活動。策展人羅樂敏與黃怡指出,西西的創作與興趣從不自我設限,無論寫作、手製毛偶、佈置微型屋,或欣賞玩具與家具,皆展現事物多重可能性與活力流動。

香港浸會大學「華語作家創作坊」今年邀請了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龔萬輝駐校,余啟正歸納龔萬輝在不同活動時所分享的經驗,並以其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為核心,探討了龔萬輝如何處理家鄉記憶、城市變遷、馬華文學主題,乃至八九十年代的集體次文化,到AI發展的議題,這些都共同構成只屬他的寫作空間,並彰顯馬華文學的另一面。

阿元傳來小說,以文字與聲音尋覓在記憶深處的那個「她」。無形的聲音誘惑他以靈魂作尋找摯愛的交易,回憶停留在那夜與「她」的交纏,時間成為傷口,令歲月盡成餘波,聲音自稱是「尋找鳥的鳥籠」,擁有無限能力卻有顯得空洞無力,渴求以故事填補荒蕪。

當你挺著憂鬱的向日葵來我房間避雨,你說你只能這樣秘密地愛。陸穎魚的這首詩作,說出她和她之間不能言明的愛。一切也是寂靜的,但亦只能這樣低調地作回應。有種愛必須懷孕在房間但不能出生,有種愛必須用那個人離開之後的漆黑告白。

1915年,維珍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33歲。自1905年投入職業寫作生涯以來,吳爾芙慢慢地累積了點想法。1908年,她著手寫作第一部小說,小說於五年後寫成,但並未即時公開發表;耽擱了一段時日後,這部小說終於在1915年以《遠航》(The Voyage Out)之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