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創傷"

陳凌軒與陳慧——以故事跨越童年創傷

報導 | by 陸悅 | 2024-02-29

在《拾香紀・焚香紀》面世前,陳慧和陳凌軒早就因《拾香紀》而結緣;前者是《拾香紀》作者,人盡皆知;後者則在《拾香紀》舞台劇版飾演女主角拾香。

兆基創意書院首屆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讓傷痕得以顯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5

在這幾年間,你過得還好嗎?生活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一道道傷疤?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書院舉辦第一屆老虎巖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邀請39位於書院畢業的藝術家,以創作回應「治癒/創傷」這個主題。39位藝術家以不同的手法、媒介展現各自背負的生活和傷痕,以藝術替我們刮開缺口、疏理創傷。

收集百人畫作喚起同理心 藝術家文晶瑩動畫《後 #MeToo》獲國際短片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向來關注人權、性別議題的本地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文晶瑩,2020 年創作的影像作品《後 #MeToo》(Post #MeToo)入圍 11 個國際影展,最近在美國 FOLCS 國際短片大賽獲得榮譽獎項,她發文感謝主辦單位讓作品入選,讓她能為公義、人權議題出一分力,亦感謝支持及投入 #MeToo 運動的人,「希望更多的理解可以減少暴力。」

【文藝Follow me】「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 潘浩欣談女同志的手與性愛:私密、歡愉及創傷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3-19

藝術家潘浩欣(Nicole)以女同志的手作為拍攝對象,展示女同志的性愛,私密、歡愉、創傷,作品名為《In & Out》,在「入」與「出」中間,是否存有第三個空間?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光影殘像,斷裂日常:(後)運動記憶與創傷

影評 | by 陳諾諺 | 2021-12-09

街頭硝煙散去,塗鴉痕跡隱沒,但光影殘像仍像幽靈縈繞城市,成為無可消除之傷。陳諾諺以周敬勤的《天暗亦明》、姚仲匡的《暴動之後,光復之前》和郭臻的《夜更》三部作品為例,從倖存者、物和旁觀者三個角度,看電影如何回應反修例運動的記憶與後遺的集體創傷。

諫山創的創,是創傷的創——從《進擊的巨人》到《鋅皮娃娃兵》

其他 | by 沐羽 | 2021-04-15

連載多年的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堂皇完結, 沐羽認為,作品中描寫得最細緻的角色,就是被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洗腦的娃娃兵賈碧,從而延伸到亞歷塞維奇於報導小說《鋅皮娃娃兵》所寫及,於現實中應召入伍的蘇聯小孩。

【創傷與悼亡】抗爭詩輯:對唔住,我差小小就可以光_到香港

詩歌 | by 火、逆彌、滿堂、廖偉棠 | 2021-09-27

看吧 / 共產黨毀了所有 / 毀了生命和青春和其他更多

諾貝爾雙響:朵卡萩的宇宙.漢德克的創傷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2019諾貝爾文學獎開獎,同時補頒因「me too」風波而停辦的2018年度獎項,於是今年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8年度得獎者奧麗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是波蘭小說家;2019年度得獎者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導演——兩位得獎者都來自歐洲。在「me too」風波之後,把諾獎頒給女性主義作家朵卡萩,以及經常毒舌諾獎的漢德克,是表示虛心的姿態嗎?

催淚彈下,傷的是心──心理學家教你撫平隱形傷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19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親密味道、情懷與創傷——「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0-22

味覺記憶時常是關於親密的。親人家常便飯、友人偶爾聚餐,都是情事,在作家身上尤其烙下深刻印記。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主題講座「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邀來了詹宏志與馬家輝作講座主講。二人均是見多識廣的多面手作家,且是好友,他們分享自身的食事經驗、文字下的味覺記憶,已讓人滿懷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