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柳儂傳來評論性散文,認為無論日本、韓國或中國等東亞文藝的作品,皆擅長細膩捕捉情感與社會困局,體現現實主義精神,卻鮮少超越人性,繼而陷入道德與倫理的封閉循環。盤柳儂引用尼采的「超人」理念,批判以「情理」取代「真理」的文化氣候,呼籲藝術家擺脫人性桎梏,追求更高的審美與創造力。 (閱讀更多)
亞C傳來《眾生相》影評,直言電影在語言、角色、色調與風格上都很不「港產片」,彷彿一幅酷兒世界的「帕諾拉馬景觀」。亞C認為導演李駿碩在《眾》中延續《翠絲》與《濁水漂流》的悲憫視角,聚焦社會邊緣的「眾生」,透過對話與性愛場面,揭示職業、角色與真實自我的交織;黑白畫面營造陌生疏離感,連結佛教「眾生相」概念,強調人際連結的冰雪隱喻。 (閱讀更多)
香港浸會大學「華語作家創作坊」今年邀請了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龔萬輝駐校,余啟正歸納龔萬輝在不同活動時所分享的經驗,並以其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為核心,探討了龔萬輝如何處理家鄉記憶、城市變遷、馬華文學主題,乃至八九十年代的集體次文化,到AI發展的議題,這些都共同構成只屬他的寫作空間,並彰顯馬華文學的另一面。 (閱讀更多)
雙雙傳來《風林火山》影評,嘗試以浮想聯翩為方法,探究於戲名「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其後的「難知如陰」,聚焦「家」與「愛」的陰性面貌。雙雙指出電影背景設定於1994年災難後的香港,呈現政商警黑四勢力角逐,然而女性角色劉思欣位居其後,象徵昏暗、秘密與詭譎。戲中的「下一代」與「不完整家庭」所代表的「陰性」之愛,將其與酷兒之愛、情感的複雜陰翳連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