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 | by 陳慧寧 | 2025-08-13

陳慧寧傳來有關劉以鬯的文章,指出劉以鬯以南洋經歷為對照,書寫香港社會,強調傳統與現代的互惠融合的重要性。他在《蕉風》革新號發表的〈借來的理論與技巧〉一文中,批評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雖借用歐美理論與技巧革除舊習,卻淪為蓄意模仿,缺乏原創性。故此,劉以鬯主張,在借用西方文學理論及技巧時,須經消化與反思,方能建立自身的理論,從而與時代接軌,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原創作品。 (閱讀更多)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8-12

《死神來了6》回歸大銀幕,姚金佑傳來《死神來了》系列影評,指出其非單純為電影「爽片」,反而是對死亡哲學的傳統論述的一種反動。姚金佑引用哲學家海德格將死亡視為一種時間性的存在,視死亡為生命終結、促使本真存在的威脅。而「死神來了」此名稱亦將死亡的哲思,由時間層面轉移至空間層面,戲中的「死神」有意識及計劃操控物理環境,編織出精密的死亡陷阱,挑戰觀眾對時間、空間與生命意義的固有認知,重新思考死亡與我們身處的「空間」究竟有何關係。 (閱讀更多)

醬園味:評《醬園弄・懸案》

影評 | by 金成 | 2025-08-06

金成看完陳可辛新作《醬園弄・懸案》後,讚揚電影以世界級規模呈現華麗美術、精湛導演技巧與明星陣容。他指出,電影弱化血腥細節,轉而聚焦時代脈絡,探討封建社會中女性絕境下的命運與反抗悖論。同時陳可辛模糊正反派界線,以疏離敘事呈現當時媒體、司法與民情的反應與權力。 (閱讀更多)

藝術家的人生笑著笑著就哭出來了:讀《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

書評 | by 汪正翔 | 2025-08-05

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閱讀更多)

香港諷刺漫畫––女性創作者的雙重反叛和障礙

其他 | by 嶼艾 | 2025-07-30

嶼艾傳來評論,指出在香港諷刺漫畫中,女性創作者從未具備男性創作者同等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同度,但從60年代起,部分女性創作者開始奮描畫出別樣的諷刺漫畫。從1960年李惠珍以《13點》顛覆性別刻板,展現女性經濟獨立;80年代陳也的《一個女人三個墟》透過怪誕筆觸和政治諷刺批判社會現實重;90年代自稱女性主義漫畫家劉莉莉在《媽媽的抽屜在最低》說明性別是社會所建構,非單純的生理區分。當進入21世紀,更多東亞女性漫畫家採用自述視角,並將她們的性別觀點融會其中,形成另一種諷刺和幽默漫畫的範式。 (閱讀更多)

《罪人們》:象徵、反基督與弱弱相殘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5-07-29

曾友俞傳來《罪人們》影評,指出電影以吸血鬼作為主題的故事,其創新之處在於融入賽博龐克元素的集體意識,吸血鬼在戲中作為群體存在,他們象徵反基督力量,同時體現集體主義特性,可視之為共產主義對抗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的壓迫體系。縱使吸血鬼群體自身遭受迫害,他們仍成為迫害黑人的加害者,不論是吸血鬼群體或是黑人群體都是被這個更大的體制給壓迫著,展現出體制權力如何助長「弱弱相殘」的行為。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允許一些可怖迴旋起溫暖

小說 | by 簾櫳 | 2025-09-12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