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人朗天觀畢英劇《混沌少年時》,認為劇集以主角占美尿褲子此細節便營造出懸念起點,使觀眾被那每集一鏡直落的敘事方式所吸引。朗天認為《混沌少年時》從警署詰問到校園暗流,再到密室對話的語言交鋒,每一集都以「一鏡到底」的手法,正是編導引導觀眾與劇中角色身歷其境,更重要的是遮掩其他事情,形成巨大的懸念,吸引觀眾追看下去。 (閱讀更多)
在網絡時代,Brien John認為所有人都身處演算法編織的扁平世界裡,我們的文化與品味被無形之手塑造成單調的模樣,而在《扁平時代》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帶領讀者們窺探科技巨獸的運作,從同質化的咖啡店到音樂串流的狹隘曲庫,剖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在書中,Chayka提出一劑解方:培養個人品味,如同鍛鍊超能力,抵禦這場文化的平庸洪流,讓我們在選擇的洪水中找回自我。 (閱讀更多)
姚金佑傳來《貓貓的奇幻漂流》影評,他指出電影原名為Flow,概指劇中貓貓及其他動物在水災之下所坐帆船的流動,又或洪水的流動,但整個華文地區的譯名均以貓為重心。姚金佑認為儘管戲中其他動物有經歷前後的變化與成長,但都不及貓貓來得要多,而只有以貓貓為本來解讀這趟奇幻漂流,才能夠理解大家在電影後面感到迷惑的一幕——蛇鷲於山巔之上的消失。 (閱讀更多)
施勁超讀畢黃淑嫻的《中環人》短篇小說〈度身訂造〉感到相當驚艷,開首便以一隻過街老鼠獲警察放行的寓言開場。當讀者以為小說會以奇詭的片段展開故事時,黃淑嫻筆鋒一轉,隨即發現一切詭異之事乃為女主角張小薇的夢境。施勁超認為,其能營造出這種「死去又活來」的感覺,有賴於黃淑嫻的文字裡藏著電影運鏡的既視感。此外,小說從衣香鬢影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均是引領讀者對「中環價值」作出反思。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