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策展人"

透過「擁有」而理解自己的「存有」 從內外之間感受存在的純粹 ——專訪 deTour 2024 設計節策展人陳濬人、《內外之間》創作單位張駿翔、趙曉旭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20

今年是香港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第三次參與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的策展。deTour每屆都會由策展人選定一個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挑選展品和設計活動。今年的主題為「擁有→存有:內在的設計」。「擁有」與「存有」這對概念來自於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埃里希 · 弗洛姆,他認為在物質豐裕現代,「擁有」不過為滿足慾望所服務,但真正的價值應在於個人的「存有」。有意義的設計可以使人沉思,抽離由重複日常所賦予的慣性,重新審視生活中種種微細的感覺。這次的公開招募邀請到由建築師張駿翔與趙曉旭經營的營城計畫所帶來的作品《內外之間》。「存在」這個形而上的概念,透過實際的物與空間帶到觀者面前。一切都源自於他們的私密記憶,透過際的空間體驗,與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對話。Adonian認為一個展覽中有不理解的部分是重要的,那些不理解的地方,才是沉思的開始。

中央裁判司署重新對外開放 推出兩項全新常設古蹟展覽 「曾經來到這裡的大部分人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掙扎求存的人。」 ——專訪策展人鍾妙芬博士、文基賢博士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0-28

中環大館的中央裁判司署於10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推出兩項全新常設文化古蹟展覽「執行法律」及「司法權與懲罰」。此展覽是大館繼「域多利監獄: B 倉與 D 倉」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後,為期數年的文化古蹟常設展覽翻新工作中的第二期項目,希望激發大眾對其歷史的全面理解,鼓勵文化交流,並啟發大眾的反思與對話,連結當下與過去。中央裁判司署作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法庭,它是香港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亦是香港早年法制的權威象征。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蹟,策展人鍾妙芬博士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讓人們與歷史在期間相遇、建立聯繫。關於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照片極少,且幾乎沒有在此中發生事件的照片、繪畫或其他形式的記錄。於是,是次展覽特別邀請兩位藝術家霍凱盛與鍾嘉莉,以藝術形式重現當時情景。「我們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呈現是次展覽背後厚重的歷史。畢竟,我堅信遺產屬於公眾,屬於社區,是社區的資產。而我們的職責就是利用圖像、藝術家、學者的知識,幫助人們與古蹟建立聯繫。」鍾博士說。

以展場作為展品,凝視更替的瞬間——訪「情感幾何」策展人張海活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3-27

一個空間要消失、變換,我們能否容許悼念、過渡的片刻?1998年,1a 空間於油街創立,2年後被政府收回,2001年搬到牛棚藝術村,今年將會經歷轉變。歷經四份一世紀,展示過形形色色的藝術展覽,這個展場可有被誰記住? 張海活於是想到,以1a 空間作為展品,舉辦一個甚麼也沒有,只有展場自身的展覽,取名「情感幾何」,展覽歷時近六個月,分三階段呈現 1a 空間翻新的過程。這天到訪,只見1a空蕩赤裸,顯露出原初充滿斑駁污漬的牆身、水渠,拆下來的白牆被切割成不同形狀挨在綠框窗邊,一大堆木條堆疊地上。訪問開始前,張海活送我一塊小小的白色圓塊,說這是1a的碎片,手感冰涼堅硬,我從未想過,展場原來有形狀有重量,可以觸摸,與人連繫。

機械複製以後,人工智能時代的奇點藝術——訪「藝術・科技」展覽 2.0「過化存神」策展人梁學彬、藝術家黃進曦、麥影彤二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3-22

香港藝術發展局呈獻的「藝術・科技」展覽2.0的終章「過化存神」,於2024年3月16日至4月7日在黃竹坑藝發局的「展藝館」舉行。「過化存神」是香港首個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展覽,由藝術家、藝術文化研究學者梁學彬策展,參展藝術家則來自不同年代和藝術領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紛繁多姿的面向、語言和潛能,剖析其對整個人類社會及文藝創作的深遠影響。此次與策展人梁學彬、其中兩位參與藝術家黃進曦、麥影彤二進行對談訪問,分享如何將人工智能融於藝術,以及探討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如何影響藝術。

這時這地,在香港創作香港——訪「叱咤903 THIS THIS展」策展人急急子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9-17

急急子希望展覽可引起共鳴,帶給觀眾力量,故她也很自覺地確保展覽不是純粹給藝術愛好者觀賞,而是開放給大眾。她舉例說Giraffe Leung曾讓她在兩幅作品中二選其中,她毫不猶豫便選擇了較具體的作品。「我希望大眾看展後會更有興趣接觸藝術,而非感覺藝術觸不可及,高深莫測。」說到這裡,不得不重提「THIS THIS 展」的名字由來,心水清的讀者或已猜到,這是由「THIS THIS RICE」(兩餸飯) 借用而來,正好呼應著急急子的策展宗旨:走進社區,讓任何人都能有所共鳴;手指指,指向開放多元的想像。

榮念曾創作50年展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策展人劉小康:是香港文化發展的參考

專訪 | by 蘇菲 | 2021-12-24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五十年」展覽,是藝術家榮念曾(Danny)過去五十年創作的一個小結,並由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劉小康、胡恩威及黃裕偉共同策劃,從「過去」思考「未來」,在埋頭做藝術創作之外,我們是否也要對文化政策多多著眼?

【文藝follow me】推廣文學 離苦得樂——訪「週末文學」策展人方太初、項目經理劉平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29

文學在香港,不是沒有人創作、發表,但是「就是很難讓人看見」。出於要讓優秀的作者被更多人看見,作家、策展人方太初與項目經理劉平,一起籌辦「週末文學」。

本地電影策展人、青年學者張鐵樑博士胃癌逝世 終年37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22

張鐵樑長年專注研究香港及中國獨立電影、紀實影像,曾協助籌辦大小本地獨立電影影展。

如果城市是圖紙,雙腳就是畫筆——訪「火花!城市行者日記」策展人黃志恆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20

以城市空間和步行作為策展方向的油街展覽「火花!城市行者日記」,意念源自保羅.奧斯特的小說〈玻璃之城〉,小說主人公昆恩隨著調查對象史堤曼走進錯縱複雜的紐約街頭,昆恩慢慢發現史堤曼的步行路徑中隱藏了一個秘密訊息。城市、步行、觀察,三者構成了這次展覽,策展人黃志恆(Sara Wong)既是藝術家,亦是園境設計師,創作大多圍繞空間與步行概念的她,這次更感興趣的是——人在甚麼狀態之下才會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

一個博物館規模的攝影展——訪策展人劉清平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2-04

《PROVOKE》1968年創刊,來到今年剛好五十年。它就像中平卓馬與多木浩二聯手向日本攝影界投下的一顆響亮的震撼彈,卻又瞬間沉寂,一如曇花只一現。《PROVOKE》一共只出了三期,1970年便宣告解散,但它的後遺卻一直延續至今。以《PROVOKE》為主題策展的「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策展人長澤章生,挑選十二位攝影師作品,包括啟發了中平卓馬與森山大道的東松照明與細江英公,亦有受《PROVOKE》影響的攝影師野村佐紀子與SPEW。

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服務社區,人人都是策展人

藝評 | by 丁穎茵 | 2018-12-02

如何建設理想社區?答案或許人言人殊︰有人相信社區少不了街坊交流的聚腳點,有人認為社區必須提供顧及長者與孩童需要的服務,也有人提議成立流動市集支持本地自家製產品。大抵沒有人想到一所鄰里博物館也可以對社區有所貢獻。平情而論,誰需要一座博物館收藏家裡藏不少了的陳年舊物?街頭巷尾的舊故事又何以改變社區?

【好想藝術】詮釋者與沒甚麼要說——郭瑛的策展與創作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7

「策展」這幾年變成熱詞,一方面策展人也成為入場看藝術展的理由,另一方面也出現「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現象。策展人需要為展覽作概念策劃,鋪陳說法,找合適的藝術家參與,也須考慮場地的佈局處理。在英國曼徹斯特和倫敦都有策展經驗的郭瑛,今次在「好想藝術」的專輯中,展現了策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