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連結"

【新書】郭詩詠《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序〈追蹤文學「同代人」的秘響與軌跡〉

書序 | by 楊佳嫻 | 2024-09-16

郭詩詠博士近日出版《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當中收錄了十四位同代香港作家的七組對談,概括地勾勒出後九七香港文學的風景線。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灣作家楊佳嫻為此作序,認為讀來感應到一股內在騷動,可能因為共鳴,也可能來自參差對照下產生的趣味與體會。她在書裡看出一些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的文藝回憶,就如啟蒙者、刊物、獎項、書店、文化標記、閱讀經驗,也指出作家之間的差異,又正因為「差異」仍有「連結」為基底,使得對談成其可能——講文學,也講如何投入與融入不同程度的抗爭,而全書歸結在文學教育,以示延續與希望。

【新書】陳志堅《記憶的錯序》序 ——〈純真的白旗,以懺悔連結 〉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4-07-19

香港作家陳志堅沉澱五年後出版第二冊散文集《記憶的錯序》,作品訴說記憶中的成長故事、生活中的人情冷暖,甚或是教育界的眾生相。劉偉成博士為他作序,認為他的文章有種「哽咽感」,並像在通過寫作尋找妥協的空間和分寸。又因為他是個工作狂,劉偉成認為書中讀到陳志堅所爭取的寧靜時光,都像是啟動「懺悔」的程序,而對於一位文化水平把關者的教育界高層來說,有勇氣接受妥協後的標準成為生活的常規,才是最難面對的窘境,但劉偉成又問,若不妥協,又如何尋回嚮往的寧謐?又怎可能再滋養自己的文學生命?

從劇場歸來當校長 甄拔濤:盼兆基學生能以創意連結世界!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5-30

劇場和學校,都是造夢的地方,而劇作家和教育家,就是造夢者,所以香港劇作家甄拔濤出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校長時,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在訪問中,甄拔濤說起自己與兆基書院的淵源,出任校長之後,他仍然堅持做個人創作,也鼓勵從事藝術教育的人不要放棄創作,要追趕時代的步伐。此外,甄拔濤也談到對學生的願景,希望他們學好不同語言,再利用他的國際網絡,邀請外國藝術家來到書院辦工作坊,或是出國參與劇場創作,以創意連結世界,把夢想造大。

從美國回港,從漫舞尋找連結的可能——訪Lyman Heung、張銘耀《Unspoken》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4-15

這些年很多人離開,有人卻選擇回來。Lyman Heung,香胤宅,當初為表演夢遠赴美國,終於登上紐約百老匯大舞台,卻在一年前回到這個彈丸之地參加《全民造星5》。節目評審、主持多次疑問:為何你來香港?他用半鹹淡的中文說:幾歲時我看郭富城、梅艷芳,I’m thrilling that I come from this same place and I hope I can be part of them. 然後他雙眼直視鏡頭,真誠微笑: I’m ready to give it my all.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從校園到社會的連結與盲點

劇評 | by 查柏朗 | 2023-10-03

當這情節忠實地改編成第12集時,竟引起了網絡上情緒反彈的聲音,跟連載時一面倒對佈局精彩的肯定,可算天淵之別。質疑的聲音不外乎「欺負人的始作俑者不去針對,反而跟你選擇做朋友,嘗試溝通及幫忙,竟然成為目標」,而解惑的答案就同時通往本作的兩大題旨:一. 社會管治倚靠科技運算的危險:人工智能 (AI) 不可靠,模擬不到人類思考與感受的複雜,只簡單看到先後次序並將其因果連結:四人沒有回覆羅彥輝,然後羅彥輝自殺身亡,於是這四人要負上責任;二. 怎樣面對校園欺凌。受害者對欺凌者沒有期望,卻對身邊關心自己的人有著情感依附,並很容易就感受到被背叛而絕望。惡人繼續行惡,符合其預定人設;但旁觀的他人是否可多走一步,去展現世間尚有善的一面,去給予希望的曙光?然而一旦不能持續,當僅有微弱的光芒都是虛假,才是最難接受。

【文藝Follow Me】一場正在發生的夢 《The Dreaming》江逸天 蔡宛蓉尋找連結之旅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7-31

在一片圓形的紅色沙地中央,舞者侯叙臣破土而出,如同祭品般在祭台上蜷縮、掙扎、伸展、釋放,圍繞著他的是六條會發聲的柱樑,咿咿呀呀、叮叮噹噹、鏜鏜咚咚,旁邊的觀眾也圍成一個又一個圓,目睹、經歷祭典,在音樂落幕之際,與侯叙臣一同走向光茫。

香港流行曲中的台灣,形塑出香港人之間的連結:潘源良 X 梁栢堅對談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3-02

近年來不少港人移居台灣,因而有許多香港文化人在台灣繼續推廣香港文化,再次匯聚起台港文化的交流。這樣的交流絕非頭一遭,台港兩地的流行音樂一直有著悠長的淵源,從七十年代的鄧麗君到後來的羅大佑,台灣流行音樂的養份早已扎根在香港的流行曲中。香港文學館邀請到兩代香港作詞人潘源良和梁栢堅對談,由鄧小樺主持,以「國語歌養份、粵語歌經驗」為題,於台北大稻埕新開的郭怡美書店,追尋台灣流行音樂在香港樂壇的足跡。

在分崩離析的世界中,我們能如何重新連結與聚合?

其他 | by 蔡倩怡 | 2022-12-16

本地當代舞蹈團體不加鎖舞踊館,最近邀請了舞蹈藝術家Albert GARCIA作駐留創作研究,以探索身體如何穿梭流徙於不同城市之間,並以訪談的田野調研方式,深入探索其一直關心的主題:你的生存之道是甚麼?

【文藝Follow Me】建築雙年展北角碼頭部分——在隱閉的生活空間中尋找人與城市的連結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0-26

今年「港深建築雙城雙年展」(下稱雙年展)共有四個展場,包括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與中環及尖沙咀展場不同,北角(東)渡輪碼頭平日會有居民垂釣、午睡、溜狗、跑步,只有偶爾才迎來轟隆隆的渡輪泊岸。這裡比起說是一個交通樞紐,更像居民生活的夾岸。

已讀即回:叫得「潮語」已經好唔「潮」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30

咩話?!Francis李立峯話佢最鍾意嘅Youtuber係鄧小樺?!我哋決定俾佢上嚟Book Channel Live親自澄清下!同場仲會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itness得獎攝影師曾梓洋擔任嘉賓,一齊傾下網絡文化、memes、潮語、偶像、動漫、串流平台之類~~

連結現實虛幻,挖掘純粹內在——「第二十八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的跨界合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19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今屆以「本能挖掘純粹內在‧瘋狂世界橫空誕生」作為主題,鼓勵創作者去除雜質,直面內心,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並將舉行一連串的跨界合作項目,包括本地首次展演的虛擬實境(VR)作品《無舞之間》,並首度增設VR特別獎項,鼓勵本地導演與新媒體藝術家,藉此探索無盡的想像空間與創作可能。

【已讀不回 S2 #29】Francis 李立峯|此訊息已被屏蔽: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16

學者Margaret Roberts喺《Censored》詳細解釋咗審查嘅三種機制,第一種係「恐懼」,一個威權社會,會利用一啲模糊嘅法律、規條,令大家喺講某一種言論或者表達批評嘅時候有所顧忌。但Roberts指出,恐懼作為一種審查機制,其實有其局限。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李立峯主講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S2 #28】Francis 李立峯|有圖無真相?:Natalia Roudakova《Losing Pravda》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9

擁有權力嘅人愈發肆無忌憚,可以公然講大話冇後果;無權力者對公共討論失去希望,唔相信溝通能夠帶來任何意義⋯⋯我哋究竟點解會行到嚟呢一步?學者Natalia Roudakova寫咗《Losing Pravda》呢本書,直譯就係「失去真理」,並嘗試分析我哋所身處嘅後真相社會形成嘅原因。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專研政治傳播嘅Francis李立峯點講。

【已讀不回 S2 #27】Francis 李立峯|獨毒毒不如眾毒毒: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2

當傳播同溝通嘅科技日新月異,更先進嘅傳播科技,係唔係就帶嚟更好嘅傳播,更好嘅溝通?今時今日可以用通訊程式隨時免費視像對話,保持恒常嘅聯繫狀態,但人與人之間嘅關係 咪真係更加緊密呢?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李立峯同我哋一齊探討種種問題!

建築作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訪黎雋維《迷失的摩登》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12

蜂鳥出版在4月出版《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書本曾登上誠品藝術類十大暢銷書的第一位,作者之一的Charles(黎雋維)希望藉住這本書讓香港人了解本地的現代主義建築和背後的故事,以及連結到這個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

【文藝follow me】收藏記憶,連結生命故事——訪《留念》項目策劃人周耀輝、王嘉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04

記憶暫時收藏,予以《留念》。最charm詞人周耀輝聯乘最型歌手王嘉儀,一齊創作多層次展演項目《留念》,從著名藝術家夏碧泉嘅收藏品出發,一步一步以藝術、音樂、表演聯繫更多生命,意念延伸,人人留住。

《「島物詩游」——也斯進劇場》︰依靠想像力來連結人與物

劇評 | by 肥力 | 2019-12-16

進劇場完全把握了這種溫柔,令也斯的多個文字作品變成視覺、聲音及文字拼湊,再在劇場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