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虛構"

董啟章電子報《愛虛構》將獨立出版 由虛構作者連載小說 望結集成NFT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3

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去年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乘勢在華文世界開創先河,先後以NFT形式復刻《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心》及出版《自作集 Autofiction》,並開設電子報《董富記快報》,自主管理作品的發佈和收藏方式。近日,董啟章宣佈《董富記快報》其中一個欄目「愛虛構 Fiction Passion」將於七月獨立出版,連載不同虛構作者的創作,冀望能結集成 dBook(NFT 書)出版,以便收集和傳播。

翻覆波瀾真亦幻 ──《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節錄)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4-02-08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於見山書店出版《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從歷史的角度釐清為何我們總是把散文和小說作比較,而此書各文大部份以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為對象,各篇有其獨立論旨,觸及一些問題:在沒有絕對約束力的紀實文類契約下,讀者可以怎樣披文以入史,可以怎樣看待紀實中的凌虛,作者又曾經怎樣尋求文學性的認證。

《TÁR》直擊權力崩裂的虛構傳記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4-14

以角色名字作電影標題,記錄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兼指揮家Lydia Tár(姬蒂白蘭芝飾),由事業頂峰走向衰敗的經歷,石啟峰認為《TÁR》的角色、情節及劇本直面當代社會,除了讚嘆演員的出色表現之外,身兼編劇導演的Todd Field,精心鋪陳Lydia Tár的角色視角,揭露了性別、藝術和權力的政治命題。

香港歷史在電光幻影中——陳慧X陳滅X顏訥:「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2-16

電影,無疑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環;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記錄了無數歷史故事,亦與香港文學緊密扣連。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兩位書寫香港文化的作家陳慧和陳滅擔任講者,並由台灣作家顏訥主持,來談談文學、電影和歷史如何勾勒出香港獨特的輪廓。

時空、身體與「玫瑰小史」——廖偉棠《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細讀

書評 | by 李曉 | 2023-01-14

在廖偉棠總結性的詩集《半夜待雪喊我》中,寫於2001年的《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被收錄至輯一部分,屬於詩人早期的代表作。俯覽全詩,首尾對稱式的設計遙相呼應,似有一種大巧若拙的周全趴伏在直陳的語言背後。詩人藉助語序的顛倒,在視覺上營造出一股上下圍攏之勢,彼此咬合如《包法利夫人》中男主角的兩次出場,分別安排在開端與結局,用其寡淡無望的生活封堵所有浪漫的願景。

打破虛構的「烏托邦」——〈無門〉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6-02

樂隊per se歌曲〈無門〉的取材理念,來自藍鬍子的童話故事,當中的好奇、慾望、血腥皆呈現在歌詞。姚慶萬在這篇歌詞評論,深入分析王樂儀筆下的詞作,大眾渴望的「烏托邦」並非大同世界,而是一個規限自己尋覓於探求的意識。

虛構的能動力:讀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陳冠中擁有遠超一般小說家的視野,勝任一個大建築師,卻未必是個優秀的工人,而一部小說之完成,不得不仰賴大量工藝兌現腦力。

從右腦到左眼的鬼世界——看韋家輝虛構史中的「群鬼」

影評 | by 何應權 | 2019-01-03

思念,除了是心理學上關於幻覺的解釋,更多了一層情感的作動,這是好聽一點的講法,說穿了,就是放不下,是一種執念。執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信念:你相信一種事物,你自然會有所執念;可能是瘋癲:人在非理性時,最容易揦住唔放;可能是不捨,現在流行講「斷、捨、離」,但到底背後是如何壓抑人性,而令其掙扎的就是執念。韋家輝寫「鬼」,總是與執念有關,而此文將會從《我左眼見到鬼》進入,路經《神探》,再坐《再生號》離開,嘗試看看韋家輝腦中的「鬼」,又是如何?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評《虛構的幸福》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虛構,意味不曾存在。通常指背離現實,憑空編造;但文學中的虛構,卻植根,並超越現實;而幸福,則意味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兩個詞語結合,大概生出一個模糊概念,及一種混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