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正義迴廊》那種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義的思辨,《爸爸》這部作品中殺人犯的犯罪動機和真相等等,反而不是重點所在——我認為,案件發生後,爸爸面對同為親仇的兒子的相處課題和複雜的心路歷程,才是本部電影所欲探討的關鍵。
距離韓國作家韓江榮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韓國作家已經過去一個月有餘,瑞典文學院盛讚韓江的作品「以極具衝擊力和充滿詩意的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每年諾貝爾獎開獎以後,公眾的焦點一時間都會聚焦在得獎者身上,為其人、作品、甚至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迴響。今年的得獎者韓江也不例外,在確定獲獎後,圍繞其人其作的討論絡繹不絕。虛詞編輯部整理了對韓江的滿月觀察,一同看看諾獎公布後的眾聲喧嘩。
以攝影師身分廣為人知的藝術家登曼波,總能讓名人明星在他的鏡頭下散發出奇異耀眼的魅力,生猛、奔放、華麗的視覺風格,讓讀者驚為天人。讓登曼波拿起相機拍攝的動機,來自家庭。年少時他翻找父親房間,意外觀看到性愛錄影帶,影響至今強烈。 Openbook閱讀誌擷取攝影書《父親的錄影帶》分享會活動菁華,前往集攝影、影像、物件與裝置於一體的北美館「居家娛樂」個展現場,並透過訪談,為讀者梳理登曼波的創作脈絡及背後的觀點。
內地詩壇風頭躉賈淺淺最近獲選入中國作家協會,引發了連場冷嘲熱諷。一來賈淺淺素擅長屎尿入詩,行文既低且陋,其二,賈淺淺父親就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消息傳出,變成一則只要「靠爸」就算是拉屎撒尿都可上位的醜聞。笑過賈淺淺的人數以億計,但未必很多人看過賈淺淺與父親賈平凹同場「談文學」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對話裡,更能感覺到她從小到大被父親/著名作家打壓,默默接受的心情。賈淺淺除了「屎尿體」和「淫詩」以外,還寫過自己父親賈平凹。她的表白很直接,崇拜父親,但同時討厭這個著名作家,想得到他的認同,卻在字裡行間又習慣了低姿態奉承討好。
《變鈦》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但可能題材較「溝」,討論沒有預想的多。但文章作者綠色衫對「女」主角 Alexia 的身體呈現則大感興趣,並希望從閾限角度分析她兼具賽柏格和雌雄同體的身體意義,以及她和「父親」的關係,並解構她和耶穌共通的閾限角色狀態。
自1950年代開始,不少現代建築大師都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哥倫布,留下了他們的作品。趙遠分享他看過一部攝於當地的電影《心靈築動》,除了看到事業與家庭、名聲與寧靜,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身處該地,彷彿一切都變得息息相關。
今年香港文學季「離留之間」展覽,邀請了十二組作家與藝術家參與創作,西西詩作〈父親的背囊〉,與盧樂謙的混合媒體裝置〈球場〉,訴說那段與爸爸的最寶貴回憶。
家父離世後,陶傑分別在Facebook專頁及商台節目《光明頂》憶述,當年家父隻身來港成為「難民」,雖是出於無奈,但卻改變其一生命運。他希望父親能夠庇佑苦難中的香港,「因為我不但是他兒子,也是香港人的兒子」。
不過,小說人物跟真人畢竟還是不一樣的。「『作者跟人物的關係』與『父親跟兒子的關係』,很多人會拿來比較,這些比較都有趣的,但事實上我又感覺到有些東西很不同。」
在農場長大的小弟,自小不至食無肉,最艱難的時候也起碼有病鷄可吃。但為甚麼幾十年來無飯不歡而且少飯不歡呢?讀小學時,我每年暑假都會和六姑母的兒子結伴到四姑母的製衣廠小住,某夜比試飯量,我一口氣吃掉六碗,舀光了飯鍋,四姑母只好差人上茶樓買飯。
最近幾次到台灣麵館吃牛肉麵,湯裡有一大把芫荽,那幼梗和羽毛樣的葉子浮在湯上,我沒有夾走也沒有放在碟邊,和著麵條與湯吃下肚子。 我居然吃下了芫荽。而且吃過後有點想念芫荽的味道和幼梗的口感。
爸爸有力的筆法在重覆使用的玻璃罐上,以蒼勁的字跡寫道:「微辣」,「中辣」等標示。每隔一兩個月我便收到一堆,那是他的自家實驗。樽內滿滿是瑤柱、蝦米,材料和油完全不成正比。由於份量太多,隨便下個麵我都添一些,至為奢侈,可是仍舊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