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元一本,不能再貴了。賣不賣?」「要不,你們拿去廢紙店賣吧!」教科書每年也改版,即使內容沒太大變動,也總要把封面換一換。改版是二手書販們壓價的慣用藉口。更重要的是,每家書販的回收價也相去不遠,甚至更低。如果家裡的環境沒有這麼擠迫,有那麼一點空間的話,也不必如此賤價把舊書賣出,更不需要,把自己變成沒有議價能力的存在。教科書沒有教的是,當付出與所得之間失去平衡,一條不完整的問題出現在考卷上,答案又該從何寫起?
紙箱來了,一場災難,又像不會醒來的夢。然後木匠又來了,帶著漂流木,在房子最寬廣的一面牆前動工。他說,你媽媽給我看你書架的照片,這漂流木是我為你挑的,你放心,地震都不會倒。書架完工,我又花了兩週的時間,將漂洋過海而來的書本逐一排列到架上。女友上前來,檢視我的排序與擺置,說,對,這就是你。我在書架前,鎮定下來;無論我在哪裡。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各自創作,廖偉棠則選來四本不同年代的禁書,寫成〈托孤之地禁書指南〉的組詩。
對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來說,讀書與藏書的興趣早已融入生活,家裡藏書更多得要另置單位擺放,年前自辦「老總書房」的他,書房,除了想在這個隱秘角落以書會友外,亦因他見盡買賣舊書背後的悲歡離合,明白要趁自己在生仍有餘力時,將手頭上的豐富藏書妥善處理,讓古書珍藏得以一代傳一代。
書展又來了,鄭天儀卻形容,每年書展,都會想起「活」在書堆中,也「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羅志華的「二樓書店」精神,猶如其書店之英文名字Evergreen,意義深遠。「開書店」是不少人美好的夢想。但開過書店的人,大抵會告訴你夢想與情懷可不能替你交租。開書店很易,有錢有蠻勁就行;但經營好一間書店,是心力交瘁的事情,守業難過創業,尤其是在消費模式劇變的年代。
陳智德憶述,去年底執拾家中的藏書、雜物和學校研究室的書本、資料、文件,終於整理成一百一十箱書,寄到台北。搬運工人花一個上午搬走他積聚數十年的藏書,移到一個倉庫。一百一十箱書待命顛渡,像無聲的戰友相隨。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蘇賡哲從某位最近移民的朋友說起,「人移書不移」的背後,是因令其著迷的並非書籍內容,而是搶購的氣氛,人移書也移的,都是真正讀書人,那些曾在戰火紛飛中運走藏書的人,更加令他佩服。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適逢七月書展將至,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從個人離散的體驗與經歷,分享各自封箱搬運或無法帶走的舊書,並從賣書藏書的角度,談及人與書之間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