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踏入第三年,擋住寒風與子彈,遠處同胞的叫聲。鴻鴻目睹兒子舉著拿反了的烏克蘭國旗,慨嘆戰爭引發的混亂與道德困惑,;廖偉棠與女兒談話間被孩子純真的疑問導致內心掙扎,惟以麵包與酒致敬及祝願烏人能度過難關;言水對人類在戰爭中的角色提出深刻質疑,對人類命運感到沉重的無力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踏入第三年,洪仕翰得悉烏克蘭現有逾200位作家遇害慨嘆萬分。其中一位衛城簽下的維多利亞.阿梅莉納(Victoria Amelina)烏克蘭作家亦不幸逝世。因此洪仕翰決定,將她以女性視角追蹤俄羅斯戰爭暴行的未完成之作,引入台灣,讓她的文字被更多人看見,讓世人看見侵略者對這部作品、作家做了些什麼。
因疫情睽違兩年的第 75 屆康城影展上周閉幕,今屆朴贊郁、宋康昊、是次枝和等亞洲影人贏盡掌聲。然而在俄烏戰爭陰霾下,電影藝術難與現實政治切割,是以今屆大會反戰立場鮮明,除了禁止俄國官媒參與影展,亦在開幕禮播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錄影發言,在戰爭中遇害的紀錄片導演曼塔斯.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cius)的遺作《馬里烏波爾 2》(Mariupolis 2)首映並獲「金眼睛獎-特別提名」。不過在官方明確表態的同時,容許撐普京網紅「踩場」,驅逐反戰示威者並阻礙記者拍攝等舉動,引來外界質疑大會「偽善」的批評聲浪。
史提芬史匹堡執導,1993 年上映的經典電影《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講述納粹時期德國商人舒特拉營救數千波蘭猶太人倖免於集中營的感人故事,影迷不會忘記電影海報上一名穿著亮紅色洋裝的小女孩,正正是舒特拉良心發現的轉捩點。時光荏苒,當年等待救援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三十二歲的奧利維亞.達波絲卡(Oliwia Dabrowska)穿上黃背心現身波蘭與烏克蘭邊境,為戰爭難民安排房屋、籌募人道救援物資和書籍,她表示「小女孩向來是希望的象徵,讓她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