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是波蘭著名詩人辛波絲卡的誕辰百周年紀念,艾苦回憶多年前讀到其詩作〈博物館〉,當時年紀還少仍覺不明所以,直到後來三次到訪她生前長住的克拉科夫,除了找到逛博物館的樂趣,對詩作也好像明白得更多。 (閱讀更多)
新書《原初的彼岸》由作家陳志堅主編,帶領讀者走進其中,從眾多脈絡中取其一支,以廣義的「成長」為主題編選作品,剖析潘國靈小說世界裡的存在探挖及其他。葉秋弦分享編輯此書過程的想法,如何藉此讓讀者站在原初的彼岸,一起回首青春、成長以及文學的初衷——天性、自性與個性。 (閱讀更多)
從萊比錫火車站步行到巴赫紀念館,惟得沿途碰口碰面的,都是巴赫晚年的肖像,在書店、在廣場、在聖湯瑪斯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假髮下一張圓臉,生命的最後二十七年巴赫在萊比錫工作,惟得由此談及巴赫的古典音樂創作,借用音樂的對位法,自小到老,巴赫都是音樂的頑童。 (閱讀更多)
崔舜華在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的後記,談到自己必須不斷地寫作,直到再無分毫握筆的氣力。寫作十餘年,追尋的文學的誠實與生存的真實,究竟被握在何方神聖的大掌心裡,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離這世界很遠很遠,放棄了期盼卻依舊期盼著,自己是那天選的靈根異卉。 (閱讀更多)
今年是辛波絲卡誕辰百周年紀念,印在鍾國強腦海裡的,除了她的詩的睿智閃光外,還有她充滿知性美的微笑。辛波絲卡的詩作境界睿智冷峭,鍾國強漫談她筆下的動物,如何在發展意念時用為隱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