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言情小說時代落幕 狗屋、萬達盛2大出版社相繼結業 回顧全盛到衰退的變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26

曾經陪伴無數少男少女走過青春歲月的台灣言情小說市場,隨著狗屋出版社與萬達盛出版社先後宣布結束營業,標誌著傳統紙本言情小說出版的一個時代正式落幕。這兩大出版龍頭的退場,不但標誌著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輝煌時代的終結,更引發了知名作家席絹、于晴等人發表感性告別,令廣大讀者不勝唏噓,感嘆青春回憶隨之消逝。


狗屋出版社作為台灣言情小說界的指標性品牌,見證了台灣本土言情從翻譯歐美作品到原創爆發的完整歷程。在其鼎盛時期,粉色書脊排列而成的書牆,是當時租書店最顯眼的風景。然而,出版社於2025年9月正式結束紙本業務;其電子書平台「狗屋書城」亦於同年8月31日停止營運。2025年結束營業後,部分作者如宋雨桐已購回其在狗屋出版的61部作品著作權,藉此紀念她的創作生涯。


萬達盛出版社同樣為台灣言情小說的重要支柱,曾捧紅席絹、于晴、單飛雪、宋雨桐等多位知名作家,其作品不僅風行華語市場,多部更改編為經典電視劇,如《上錯花轎嫁對郎》、《戲說乾隆》等,深刻影響兩岸流行文化。出版社結業公告中以「世事如書,有開篇,也終將有落幕的時刻」表達感慨,並因清倉訂單爆量而一度暫停特賣,後續分批處理。


隨著載體消逝,作家們也紛紛撰文告別。著名言情小說作家席絹以《最後一封情書》宣布封筆,自1993年《交錯時光的愛戀》開創穿越言情新紀元以來,她已陪伴讀者三十餘年。她在信中感慨:在影音串流與AI創作雙重夾擊下,純文字創作者正逐漸被邊緣化,卻仍堅信人類「靈光一閃」的創意無法被取代。另一作家于晴則以《今日一別,從此各奔東西》道別。她感謝讀者多年來如漣漪般的溫暖回饋,並以「綠意盎然,相視而笑」期許未來在不同時空的重逢。


回顧台灣的言情小說發展,其黃金時期可追溯至1960年代末瓊瑤作品風行,《窗外》、《煙雨濛濛》等開創淒美虐戀與家庭倫理交織的模式。1980年代後,隨著希代、林白等出版社大量引進西洋浪漫小說作品(Harlequin、Silhouette系列),台灣創作快速崛起。1990年代達到巔峰,每月新書超過200本,席絹、于晴、左晴雯、古靈、凌淑芬等作家主宰市場,特色在於甜寵、穿越、仙俠、總裁、架空古代等幻想元素,劇情明快,滿足年輕女性讀者的情感需求。


台灣言情小說的興盛,與「租書屋」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這種全球罕見的「租閱主導」模式,主要由以下三大因素推動:


其一,經濟門檻與閱讀習慣:1980至90年代,相較於一本約新台幣180至250元的小說,租書店提供了極低廉的閱讀成本(約5至10元)。這種定價策略使得學生族群能夠養成「一天一本」的高頻率閱讀習慣。


其二,出版策略的極致週轉:出版社採取「高印量、低定價」策略,直接針對租書店通路鋪貨。這種B2B的模式讓出版社能快速回籠資金,進而投入下一批新書的製作,造就了90年代百花齊放、新人輩出的盛況。


其三,閱讀空間的社交功能:在誠品、金石堂等大型書店以人文社科為主流的氛圍下,言情小說往往被視為次文化。租書店提供了一個輕鬆、平民化的社交與閱讀空間,成為當時青少年的重要聚落。


然而,在2000年代初,當時擔任台灣立委的李慶安在立法院質詢或公開發言時,將部分言情小說內容視為「黃潮化」(過度色情化),並將其與純色情出版物相提並論,導致執法單位在掃黃過程中波及一般言情小說,使書局不再販賣言情小說,繼而將渠道轉向租書屋流通。及後在2000年中期,盜版、租書店倒閉、網路小說興起、大陸平台吸走作者與讀者、手機連載盛行,使台灣言情出版急劇不斷衰退。步入2010年代,多數言情小說作品亦開始轉向POPO、鮮網等平台先連載後實體化,剩餘租書屋少數支撐。


儘管長期被歸類為通俗文學,言情小說卻為台灣出版業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價值,證明了「通俗」不等於「低價值」,更是支撐完整的租書屋生態鏈、與出版產業及閱讀。隨著狗屋與萬達盛的相繼結業,標誌著言情小說時代的落幕,成為各位讀者的回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風膠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11-24

小說 | by 吳紫翹 | 2025-11-15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