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3日)公布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十部推薦電影,當中「最佳電影」大獎由鄭保瑞執導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獲得。而翁子光則憑《爸爸》榮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由《臨時劫案》編劇陳偉斌、麥啟光、萬芫澄脫穎而出獲獎。「最佳男、女演員」獎項方面,劉青雲及談善言分別憑《爸爸》以及《虎毒不》獲封影帝影后,談善言更是首次獲得電影獎項,形容獲獎對她意義重大。
香港導演翁子光執導的新作《爸爸》去年12月在港上映,由劉青雲、谷祖琳、蘇文濤及熊諾頤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荃灣一宗震驚社會的真實弒親案件,翁子光透過其細膩的畫面和深刻的情感描寫,將這起悲劇背後的家庭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探討家庭關係、創傷復原以及人性深處的掙扎與救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錄七篇文章。
吳芷寧寫影評〈《爸爸》:現實崩解,情緒洶湧〉,表示最深刻莫過於阮永年數1234那幾幕了。她認為「那種體現於數1234,要自己按捺住、撐著、堅強些、別直墜深淵、怎都得維持著某種秩序的想望與要求,亦似乎提示了觀眾,阮何以在現實崩解後仍然如常運作。」他在生活中寫信、照顧貓的日常種種,都是阮永年抒解壓抑的出口,「顯然是導演翁子光在這樣一個無解、無常的世界,讓觀眾看見的一些定錨」。她寄語眾人能「見攰就唞」,在漩渦中(死命)抓著自己的錨。
素黑看《爸爸》流了幾次淚,喜歡戲中很多細膩的場景:木棉花開,每個角色的分章演繹的「不完整性」剛剛好,三花爪開沙發那蓋不住的傷口,幾場只拍爸爸的背影,大概是因為,對於人生太多委屈與無奈,無法理直氣壯地走到「前面」「拍」下來,說清楚,也許更多是因為,不忍。她作為二十多年的療癒師,陪過許多類似的「精神病患者」,感慨「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又在相同的世界。是生命本身太殘忍。」
比起《正義迴廊》那種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義的思辨,《爸爸》這部作品中殺人犯的犯罪動機和真相等等,反而不是重點所在——我認為,案件發生後,爸爸面對同為親仇的兒子的相處課題和複雜的心路歷程,才是本部電影所欲探討的關鍵。
《爸爸》每一幕、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一名父親如何作為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在痛苦中尋找出路,走向和解。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悲劇的電影,更是一個關於愛、寬恕與和解的故事。
《爸爸》的題旨是一家人,就算發生彌天慘劇,也只像飲茶埋單般沒有辦法算清楚。醫生給予一個類似思覺失調的名詞來解釋弒親原因,爸爸只能一往深情地相信,做出血案的人是那個崩壞了的腦袋和一個空洞了的靈魂。難免再三思量,爸爸如何承受這充滿矛盾的肝腸寸斷?再選擇義無反顧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