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懷舊"

懷舊的意義——讀潘國靈《原初的彼岸》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3-12-28

自我的變化在《原初的彼岸》一書後半部分的數篇小說中就更加明顯。這變化首先體現在自我內在的分裂,卻以整合新的自我作結。無論是在〈信者與不信者之旅〉中踏上那片以資本和消費為地基的「應許之地」的「我」,還是〈面孔我皺褶〉中一邊撫摸情人一邊喃喃自語的「我」,人物在與他者對話的同時,也是向自身發出詰問,在過程中觸及分裂的自己,造就成長的契機,而這主題在小說集中最後一篇作品〈分裂的人〉中更為突出。可是,分裂在潘國靈的這些小說中都只是過程。人的自我在分裂中尋覓、反思,最後能夠把分裂在各處的東西整合成新的生命狀態,發出全新的自我的聲音或形態,那就是〈分裂的人〉結尾「我」在諸般分裂之後得到的領悟:「我與『你』的並存成為一個生命的鐘擺,我以鐘擺的兩極擺動來提取力量——存在的力量。」作者將鐘擺的意象運用得十分巧妙,它既是物質形態上的「一」,同時也因為運動的緣故,化作成不同時空的「二」,而運動的軌跡正是時間之體現。只看到其中一端的鐘擺是一種錯誤理解,正如只看到成長中處於未來時空的「彼岸」也並不是理想的成長,唯有回望過去,在未來與過去中回蕩,才有機會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本日公休》小品裡的懷舊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6-16

「剪的是人情,留的是思念」是臺灣電影《本日公休》的宣傳語,石啟峰評這部小品電影,認為它點出細膩而輕淡的懷舊情懷,劇情溫馨而不落俗套,雖然劇本仍有彆扭之處,但卻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整部電影以臺語為主,亦能勾勒出家和鄉的象徵意義。

村上春樹新書,漫談音樂和文學兩個月亮——《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報導 | by 陳娉婷 | 2023-01-18

在台北永康街巷弄裡的音樂空間「聲色Sound」,早前舉行了一場村上春樹的新書發佈會,在琳瑯滿目的黑膠唱片跟前,古典音樂評論家、專欄作家焦元溥捧著厚實的隨筆散文集《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偶爾拿起身後的唱片,逐一展示及與書中內文對讀。

專訪作詞人潘源良:我不懷舊,只向前看,人生下半場在台回望香港,繼續探索創作空間

專訪 | by 張詠然 | 2022-10-27

在香港有「浪子詞人」之稱的潘源良,作詞逾千,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代表作有《愛情陷阱》、《誰明浪子心》、《情已逝》等,均是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的男歌手走紅的歌曲。早於1983年初次訪台,對他來說,台灣毫不陌生,卻沒想過這裡成為了人生下半場探索創作空間的地方。他如何看台港兩地發展?回溯大半生香港經驗,他又如何看廣東歌及香港文化?

留住這時光,修復舊物舊情舊香港:訪林曉敏《香港遺美——香港老店紀錄》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6-24

懷緬過去常陶醉,林曉敏只是三十出頭,卻陶醉於滿載情懷記憶的舊物。畢業於中文系的她,現從事博物館工作,曾是廢墟攝影的發燒友,常流連於被時間遺棄的歷史場域,幻想內裡的前塵往事,如此的喜好與學養,活像個情深的老派人。過去兩年,社會動盪,我城失序壓抑,促使林曉敏決心創立「香港遺美」專頁,「在充滿批評聲音的社會及移民浪潮下,以溫暖的文字相片、人情故事,安撫人心,重拾人與人的連結。」

【無形.Comfort Food】 懷舊的雞心粥與放縱的菠蘿油

散文 | by 陳廣隆 | 2021-04-29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阿歷塞維奇的後蘇聯時代記憶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0-10-06

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又再贏得」大選,令一直敢怒不敢言的白羅斯人走上街頭,政局動盪,連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阿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也被政府派人騷擾。彭依仁從阿歷塞維奇的作品《二手時代》,談到夾在懷舊文化與物質主義的後蘇聯時期裡,所有俄羅斯人精神面貌的改變。

【字在食.懷舊美食】豉油撈飯

字在食 | by 宋子江 | 2019-01-25

一方豬油幾碗熱飯/溫暖戰後難民的腸胃/而在營養過剩的如今/不過是有害健康的油脂/浪漫成懷舊中餐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