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政治打壓令人發寒,政府傲慢依舊,警察肆意襲擊市民且無任何代價,香港文學的未來並不樂觀。然而今天香港文學的面貌,亦有過去先行者所積累的貢獻,當時他們面對政治氣候的變化,例如文革,又如何面對?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與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的香港研究課程合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陳智德和林姵吟兩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正好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在政治動盪時記錄下來,希望有助我們參照自身處境。 (閱讀更多)
雖然在言叔夏的散文裡,常常會讀到一個深居簡出的她,但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旅行,而且都不會想家(只會想貓)。「我上次來才知道,香港的緯度 比台北還要低,今天來特別看一下飛機的衛星圖,好像跟高雄差不多。」香港跟言夏叔出生的高雄遙遙相對,一樣炎熱,潮濕,多雨。八九十年代成長 的言叔夏,經歷過所謂的港片時代,張國榮的戲,王菲的歌,林夕的詞,然而直到2016年,言叔夏才首次來港,「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今年出席香港文學季講座,是她第二次來香港,「那次來很多人都告訴我,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我常常聽好多老師背後的香港朋友說一些老香港的風華,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那種斷裂感還滿明顯。」 (閱讀更多)
幾乎所有作家都寫過關於居住的作品,在香港這更是太核心的問題,可稱痛中之痛。二零一九年香港文學季展覽「自宅字築」的概念是以俗稱寶蓋頭的「宀」字部的九個字,串連作家及藝術家的組合。本期刊載的是展覽中五份全新創作的小說與詩,他們也是書寫香港居住空間的重要作者。 (閱讀更多)
不妨想一想,怎樣的居住環境,能讓我們住得舒適,活得快樂。是居所的大小?是一起居住的人,例如家人、伴侶、朋友,或是貓?抑或,是一扇可以看到風景的窗?現在嘗試把這個理想的居所放在香港裡,你和這個居所的距離有多遠? 在香港這個搵樓難、租價貴的城市,理想居所似乎並不容易。香港文學館早前舉辦的「卑躬屈室」文學季講座,邀來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嶺大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獨立電影導演黃飛鵬,由何潔泓主持,談到不少有關香港居住問題的看法,且看怎樣抵抗卑躬屈室。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