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22

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波蘭著名詩人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因病離世,成名於六十年代的他,曾積極投入「波蘭新浪潮運動」,911恐襲後也創作了不少相關主題的詩作,對於其離世消息,本地詩人紛表哀悼。 (閱讀更多)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自序】四十年後重讀馬克思主義

書序 | by 陳冠中 | 2023-04-26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是陳冠中寫作生涯的第一本書,早於1981年完稿,自費少量出版,然而,在香港的公共領域一直鮮被談論。如陳冠中重版自序所感慨,1980年代開始,馬克思主義在香港進入了漫長的死寂期,時機已過,就像最後一班長途車終於來到,但乘客都已散去。反而在台灣,傳據說有大學生在私下傳閱影印本和「翻版」,亦是此書數十年後得以再度出版的契機。 (閱讀更多)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編者序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開始在軒尼詩道落腳,如今終於為此地做了《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一書。書中備有歷史考察,以及街坊、常客的訪談與文學創作,希望呈現生命與動力,行動的可能,被行動引發的故事,同時以此提升社區的文學地位。這條香港的重要大道,值得有一本屬於它的專書。 (閱讀更多)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從哈佛回到軒尼詩道、回到最初 —— 訪吳芷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3-19

哈佛畢業,沒有留在外國闖蕩,卻選擇返港創業,吳芷盈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軒尼詩道辦學,從事幼兒教育。畢竟軒尼詩道盛載著外公當年帶她搭電車到灣仔補習的童年回憶。然而回到香港這「屋企」,面貌已改,灣仔亦隨著舊區重建,不再是她曾經所熟悉的模樣。遠去消散,但仍然保存在心底裡,是那些與外公一起生活,在補習社作弊,還有在軒尼詩道匍匐而行、想為這裡帶來一點微小改變的日子。 (閱讀更多)

【無形・見字__】專訪佘宗明:翻譯《百年孤寂》,無用時代尋用處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3-17

從名車名錶,寫到電影音樂,資深傳媒人佘宗明,過去兩年卻自覺渾渾噩噩,也虧欠了很多人。即使努力未必有成果,仍然執意翻譯馬奎斯的名著《百年孤寂》,是因為想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在這個時代留下一點有用的印記。 (閱讀更多)

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 以AI角度探討人心的反烏托邦小說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是他獲獎後第一本小說。新作繼承他以往的作品風格,新書以人工智能Klara作為出發點探討人性,而石黑一雄本人亦形容新書的故事介乎《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之間。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5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