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臺北"

現場》臺北文學往事,私密地圖與異鄉人,「臺北午後.漫步調」側記 ft.臺北文學館籌備處

空間 | by 瘋木聖上 | 2025-01-20

假日午後,位處城南的嘉禾新村不斷湧入人群,多數都是為了參與臺北文學館籌備處的「臺北午後.漫步調」文學講座。計畫主持人封德屏在開場致詞中回顧了十年來承辦臺北文學季的積累與成長,而未來預計於2027年正式運營的「臺北文學館」,可望透過展覽、典藏與作家互動等形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空間;而今日臺北文學館籌備處作為暖身,將蓄積更多的文學能量。

從星盤讀郭良蕙.獅子座:四分相能量,用文學衝撞社會,始終浴火重生的鳳凰

其他 | by 曾彥晏 | 2024-06-04

臺灣作家郭良蕙擅長描繪都會女性的情愛糾葛,可說是「兒女私情」的代表,卻總受到作家們的亂箭攻擊。曾彥晏深入考察其星盤,看見她的太陽落在獅子,月亮落在天蠍,展現自我,亦得以窺見繁華世間的幽微縫隙,就如她在《心鎖》裡毫無避諱地描繪「亂倫」和試圖探索自己身體,完美揉合畫面的感受文字蘊含了強大的情緒張力。此外,太陽與鄰近的海王星,形成度數相近的緊密合相,為郭良蕙帶來藝術鑑賞能力,也帶來了富有圖像思維且不避張揚的書寫與行事風格;太陽與土星的拉鋸,則令她以迥異於時代氛圍的「惡女」姿態挑戰禁忌。

能花錢買一座移民的島,能不能買到港式混雜性?——楊佳嫻 × 鄧小樺 × 羅貴祥「臺北.香港.雙城跨域」講座側記

報導 | by 沐羽 | 2024-04-18

香港算不算一個島?這個問題牽涉的是島的定義,它是地理上的島,還是政治上的島,甚或是文學上的島?在2024臺北文學季系列講座「臺北.香港.雙城跨域」,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羅貴祥前往台灣,與楊佳嫻及鄧小樺對談兩座城市的差異。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胡夢未於去年年末到訪臺北美術館中的台北雙年展後有所思,思考如何欣賞藝術和關於欣賞藝術的門檻會否因普及而改變。今屆台北雙年展以主題「小世界」代表希望,如策展人所述,讓藝術家以其作品透露著對世界時局的不安和表達他們的視野;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胡夢未亦以此反思香港的藝術風氣。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建成中!——訪臺北須文蔚、上海周立民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11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被文學館包圍!除了已建成的文學館之外,還有不少文學館在爭取、倡議與籌備中,就此我們採訪了臺灣文學學者須文蔚講述正在籌備中的臺北文學館,以及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講述預期明年開幕的上海文學博物館,了解其爭取及倡議過程,其間的官方與民間之互動關係,並由此觀察建立城巿文學館的核心關懷及關鍵問題。要做好一間城巿文學館,必須思考地方特質之文學體現,甚至以城巿為單位通向國際對話。

讓我們共在文學裡──2023臺北文學季【讀書俱樂部】特展

報導 | by 崔舜華 | 2023-06-16

臺北文學季於每年的三至五月間舉辦,至今已十多年,曾啟發香港文學人開創「香港文學季」。近年的臺北文學季均設特展,其策展意念與方式,均可讓香港這邊參照。由於特展由有長久歷史的文訊雜誌社舉辦,較諸香港文學季強調文學與視覺藝術溝通對話的核心展覽,臺北文學季的特展的資料與歷史更為豐富;較諸香港各大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資料展,又更立體及具有溫度;因此甚具民間特色。虛詞無形特邀臺灣詩人崔舜華撰寫報導,揭露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的策展理念及心得,以供香港文學界參考。

與西西不熟,但她曾這樣感動過我們——記「處處可以說西西:西西朗讀追思會@臺北」

如是我聞 | by 凝蹄玉 | 2023-01-25

上星期在臺北「窩窩咖啡」舉行的西西朗讀追思會,感傷者都是因為西西的美好與舉重若輕,與自身面對的困難起了共鳴。因為都是讀者,發言者之間亦多對話交流,都是西西繼續帶給我們的事物。本次追思會的特色是,朗讀會中許多人都沒有見過西西本人,這個真人並未識荊、卻在作品中得到心靈的重要組成之形式,或者恰恰證明了文學的價值。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下)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延續上篇對白先勇《臺北人》的評論,蔡益懷認為這部作品集,沿續了中國文學的感時傷懷抒情傳統,如一曲現代版的「思舊賦」,與文學史上一篇篇弔古傷懷的經典形成古今合鳴。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上)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人生如夢的佛老思想,是白先勇《臺北人》的主題基調,蔡益懷認為這位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文學大家,展現了大時代摺頁下眾生蝨子般的人生本相,讓讀者意識到,生命中有種熱鬧之後的落寞,繁華之後的凋萎,一種無可奈何的萬古悵恨。

詩、軍錶與警棍——淮遠在臺北詩歌節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0-02

談及在警棍陰影下的香港,淮遠問廖偉棠:你現在寫政治詩,寫完後可以解決心裡的沉重感嗎?淮遠坦言,有時重讀自己的政治詩,還會忍不住落淚,完全沒有言說過後的療癒效果。廖偉棠沉思一會,才回答:「其實沒有寫作可以承載到療癒效果,但我們可以讓心裡的難過通過寫作,讓它變得更清楚,就如魯迅的〈藥〉,最後仍要留一朵花,給世界留點希望。」詩人沒有警棍,只有詩歌作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