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最近通過一項法律改革,允許囚犯透過閱讀指定書籍來縮短刑期,旨在將懲罰為主的司法理念轉向更側重於教化與更生。根據該法規定,囚犯每閱讀一本經批准的書籍並通過相關考試,即可減刑三天,一年內減刑上限為三十天。根據官方書單顯示有著眾多國際經典文學,包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西奧多·德萊賽《美國的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卡夫卡《審判》、利·白普理《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等諸多文學鉅著。
讀詩三首。徐竟勛傳來〈熊歌〉,以三種熊各自的宿命,隱喻生命中三種不同狀態,無論是用何種方法應對,似乎都難以逃脫各自的悲劇結局;雨曦的〈和我說我的狗離家是為了自由/漏斗與水喉〉透過書面語和廣東話的用字切換,營造出一種混亂、焦灼且極度私密的內心獨白,從中叩問權力、身體、創傷與自由之間的關係;李懷一在〈埋藏〉一詩呈現空洞與漂泊的悲傷感,選擇告別曾經充滿生命力,如今卻已然腐朽、無處安放的自我。
Ben傳來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劇評,他表示自劇中探討近年英國社會及青少年問題,且每集以近50分鐘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使其成為現象級的話題,更是每位家長必看之劇。當中主角受到沉迷扭曲大男人主義信仰——Andrew Tate式大男人主義,不論劇中還是現受,都荼毒了不少青少年。他最欣賞的,是劇集並未批判任何人,均因各方都需負上責任,劇中出現的悲劇只是一切的總和所引致。
近日,春天實驗劇團在屯門大會堂出演舞台劇《金鎖記》,故事改編自民國才女作家張愛玲的同名中篇小說。我曾讀過原著,對劇情和人物形象有基礎認識,本來期望能在劇院舞台看一部被包辦婚姻禍害一生的女性悲劇,卻沒有料到在劇組的改編和演員的演繹下,本該壓抑沉重的故事,卻成了惹觀眾發笑的喜劇,每一句脫離原著人物形象的台詞和語氣,每一個引觀眾發笑的橋段,在它們浮現在我眼前的一瞬間、傳進耳畔的一剎那,都與我腦海中所想那昏暗沉鬱的畫面猛烈碰撞,彷彿在張愛玲筆下那無數個被婚姻毁掉靈魂的女性,她們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是一場笑話。在兩個半小時後,我懷惴着沾水海綿的心情離開會場,不是預期所想悲劇帶來的餘韻,而是悲劇成笑料的失望。
如果你而家塞咗喺屯公或者觀塘道,尼采嘅《悲劇的誕生》一定好啱你睇,因為佢解釋咗人生同塞車一樣,都係痛苦同無意義!但原來要解決呢個死局,居然係靠「酒神精神」以及激昂嘅音樂?即係點,係咪要落club?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尼采 #悲劇的誕生 #人生的意義 #酒神 #希臘悲劇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寫的是新加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心在香港。或者,因為世間正在經歷的悲劇,而更加需要喜劇去相沖。這篇沒有收錄在書內的後記,可讓讀者了解更多關於董啟章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