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詩人陳滅睽違17年後終於出版最新詩集《離亂經》,收錄了他在2009至2025年間創作的80首詩,分為七卷,以不同的主題與形式回應時代與個人交織的聲影。由此,虛詞編輯部組成小輯,收錄五篇文章:包括詩人書中後記並分享三首集內作品;陳諾霖專訪陳滅文章,由詩人親身分享他如何以文字捕捉香港這一地方;翟彥君側錄了詩集新書發布會的內容,談論「離亂」作為詩集核心旨在折射移民潮下,港人去留的共同感受;鴻鴻與徐竟勛則分別撰寫評論,細看詩作呈現之深意。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踏入第三年,擋住寒風與子彈,遠處同胞的叫聲。鴻鴻目睹兒子舉著拿反了的烏克蘭國旗,慨嘆戰爭引發的混亂與道德困惑,;廖偉棠與女兒談話間被孩子純真的疑問導致內心掙扎,惟以麵包與酒致敬及祝願烏人能度過難關;言水對人類在戰爭中的角色提出深刻質疑,對人類命運感到沉重的無力感。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本週五(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一生奉獻於文學,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當代文學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突然傳出辭世消息,震驚各方,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慟。台北文化局指,「除文學創作外,瘂弦在報刊編輯、文藝組織等各方面亦有卓越貢獻,在文化界影響深遠。」以下整理楊佳嫻、朱少璋、蔣勳、鴻鴻、洪書勤、楊照以及淮遠之悼念詩文,追憶瘂弦。
可怖的詩,可怖的時代 目擊戰爭,所有的詩意都被蒸發 然後吸納到全部的現實中,蕈狀雲爆破 如果那之後她寫得更好了那又如何 如果那之後他變得更壞了那又如何
無須點火,一張白紙,也能燃燒。無須塗寫,一張白紙,也能不絕滔滔。蔡琳森、鴻鴻、三木以此為題分別寫詩。白紙的白,是抹去歷史,抹去所有敏感詞的白,也是所有光的集合,最寬闊的期待。
伍迪.艾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現象」。他一生住在紐約,熱愛紐約,電影多以紐約為背景,充滿在地色彩與生活情味,也成為紐約電影的頭號代表人物,直到晚近才遊走倫敦、巴黎、威尼斯、羅馬、巴塞隆納,為這些歷史名城拍片,卻魅力不減。從一九六九年《傻瓜入獄記》入行,平均每年拍出一部作品,以低成本換取創作自由,不受大片廠箝制。他向來自編自導(還經常自演),代表作多不勝數,往往創造風潮。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